Thursday, January 28, 2010

湖人隊與歐巴馬




我喜愛的NBA去年冠軍湖人隊照往例,前往白宮參見總統,這也是Obama上任以來第一次會見NBA冠軍隊,以下是Obama發表的簡短談話,我試著將內容翻譯在下頭,有趣的是,Magic Johnson被熱愛芝加哥的Obama調侃了一番,此外,第一次看到Kobe和Obama同台,有種奇妙的感覺,其實188公分身高的Obama,聽說籃球打得也挺不錯的,不知道口若懸河的他,在場上垃圾話的功力是否不輸Jordan和Kobe呢?

----

Obama談話內容翻譯:

我特別興奮能親自見到教練,也就是禪師啦,從祂在芝加哥公牛隊耍三角戰術後,我就是祂的小粉絲。

我要恭喜這個戴上了nba史上最多冠軍戒的人,我特別要強調的是,其中有6個在芝加哥公牛拿到的。(歐總統有嚴重的芝加哥情節)

[此時,歐巴馬對著魔術強森吐槽]

你記得嗎? 魔術。 1991年那次(因為該年喬丹率領公牛以4:1打敗魔術的湖人)

[然後歐巴馬很機車的模仿喬丹對湖人的那次經典換手上籃]



湖人隊有每練習集合結束後,都會一齊喊"一二三冠軍戒"的傳統傳統,如歐登說的,"我們彷彿看見了那個光,每個人都想硬起來打得兇一點,然後我們也可以把戒指帶回家"。

但更需要知道的是,這個冠軍隊知道,當上了冠軍不只是有更多的戒指可戴或更多獎杯可拿回家玩,而是把場上的榮耀,帶給場外那些不幸的人。湖人乃至整個nba,一直都很喜歡為他人服務,從美國到全世界,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上個星期,nba官方和由老魚(Fisher)一手遮天的球員工會,捐出100萬美金,幫助海地的那些可憐難民。

再一次,我要感謝整個湖人隊,帶給洛杉磯歡樂之外,也帶給近數十年最好的籃球聯盟美好的比賽與樂趣。這不是最後一個球季,我知道你們也想再次打進冠軍賽,所以也許不久之後能夠再次在這裡看到你們。非常感謝你們帶來的禮物。

來賓請掌聲鼓勵。

[然後Kobe親送歐巴馬專屬1號球衣]

這這..這..是偶的球衣嗎?

(我很高興取代了農夫(Farmar)的位置,雖然不是先發)...[歐總統心中os]

[且看他笑得多燦爛]

[然後當老魚將全隊簽名球送給他時,歐巴馬對著Kobe下令]

把偶的球衣給拿好

-------

至於後面歐巴馬的碎碎念和Kobe回嘴一句因為太含糊又小聲,像小情侶吵架,我聽不清楚,懶得翻了,這樣觀眾比較有想像空間,希望明年湖人還會去白宮跟歐巴馬打屁打屁,第二次見面應該會更嘴炮些吧!

Saturday, January 23, 2010

什麼才是好電影




在Ptt電影板,見到一位網友大談自己喜愛的電影清單,如重慶森林、悲情城市、三峽好人、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險路勿近、理性與感性等,恰巧都是我個人十分鍾愛的電影。正當我認為遇到知己時,驚訝發現他竟然被其他眾多網友給攻擊,原因無他,只因他在最後加了一句話:

「這才是電影」

我馬上瞭解,過於主觀的言論,必定激起群眾的不滿,即使他選的片單是如此的令人激賞。這不僅讓我思考起來,到底,什麼才叫做所謂的「好電影」呢?。把「好」這個字放在很多其他字前面時,似乎得特別小心,自從我脫離了高中數學課後,很難再感覺到,有任何名詞與「好」結合後,能夠百分之百說服所有的人。

並不是自此之後,世界變得複雜或難以捉摸,而是,世界一直都是無法捉摸,沒有標準答案的運行轉動的,很多人話說得堅定,有時候並非他真的確定答案,反而因為徹底的無知,才誤以為自己掌握了一切。這也大致映證了我一直以來深信的一句話:知道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懂得少。

平常不加入筆戰口水戰或混戰的我,忍不住回應了不算短的一篇,除了提醒對方,也提醒自己,什麼才是好電影這個問題,所需要的答案,其實遠沒有問題本身來的重要。最後也督促自己,如何看待複雜且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與如何不斷思考,才是比較需要關注的。

畢竟,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會回答,而是我們不懂得思考。

--
以下原載於PTT Movie
1/11/2010


老實說,你選的片都很棒,而且電影看得多的人都知道,這些都是不折不扣的富含深度的好電影,恰巧也都符合我的胃口,但看到這樣的片單竟然會被噓到爆,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其他人都不懂欣賞這些電影。但這機率很小,愛看電影的人,無論文藝不文藝,學識淵不淵博,基本上都會思考與懂得感受,很多人,特別是很會表達的人,或是看得多懂得多的人,也許會不自覺的有種優越感,因為懂得多也想得深,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能悟出別人悟不出的,自然會感到自信甚至自滿,而和別人比較,似乎很輕易的能凸顯自己。但這些很厲害的人,當自覺很厲害後,很容易忘了當初自己其實也曾經不厲害過,忘了自己也曾經多麼虛心的願意包容一切,一旦站在高處,又把自己侷限起來,很容易掉進一種桎梏中,也就是充滿偏見並違背初衷的桎梏而不自知。

第二種可能,懂得欣賞電影的你,把電影的定義侷限住了。我完全了解你喜愛電影的類型,也就是講求深度、內涵,簡單說,電影要言之有物。我曾經也是如此看待電影,覺得朱延平拍完中國龍之後最好就去出家,別再自我感覺良好的汙辱電影這兩個字。但電影其實和世界上所有商品和藝術一樣,分門別類的五花八門,依眾而生。好比內褲,全世界的人都知道CK的內褲很棒很有質感,即使對時尚沒概念的人,一條CK一條菜市場小YG內褲給他摸,都分辨得出來,CK摸起來比較爽,穿起來應該也是。即使如此,大部分的人還是都穿小YG,因為時尚感不是所有人都追求的,甚至,很多人從來都不知道有CK的存在。

聰明的你,絕對不要因為懂得欣賞CK,就不屑其他的內褲,因為CK也許質料真的很好,但可能要價不斐,也可能不適合腰圍寬大的人,或者在一些人眼中,阿婆的大內褲,反而有復古的懷舊情調,有Hello Kitty圖案的三角褲才真的可愛。何必強迫所有人都要接受,非CK不穿的觀念呢?

畢竟只要自己穿得爽,就是好內褲,別人也看不到管不著,不是嗎?

--

PS. 不好意思心血來潮的長篇大論,又把電影與內褲做個不那麼適當的對比,但也是因為看到開出自己喜歡片單的版友,有著和過去的我一般的偏見,很想分享一下自己對於電影的心得,想當初,我也是對科幻類電影很不以為然,但真正去看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偏見很可笑,順便推一下最近看過的Moon,實在很棒,David Bowie的兒子果然不辜負曾唱過Space Oddity的老爸。

最後我想說的是,偏見比無知更可怕,因為它離真理更遠,共勉之。

Monday, January 11, 2010

為什麼是英國-與網友Tinkai的對談

以下第一篇是我來英國讀書前,約2008年的夏天,於英國留學版發表的一篇文章,得到了一些迴響。而最近,有位剛來英國讀書不久的網友Tinkai,寫了一篇我覺得很棒的文章給我,其中兩年的工作經驗讓他看到一些台灣和歐洲對於設計的差異之處,正好呼應我之前的另一篇文「很有實力,只是沒創意」

三篇文章互相對話,非當初書寫時的本意,卻相映成趣。


--

為什麼是英國

之前常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選擇英國?而不是美國或其他。畢竟大多數的留學選擇都指向美國,耳熟能詳的校名、地名、甚至文化。

我的答案很簡單,簡單到沒有太多邏輯支撐。

之所以選擇英國,是因為不喜歡美國,但是,最喜歡的是法國。(應該很多人想打我了吧)不過要把法文學到能夠讀書的地步,已經來不及了,而英國的氣味,至少比美國要接近法國。

雖然我極愛看美國的運動,如NBA、MLB、PGA Tour,但除此之外,我對於美國人是沒有太多好感的。他們有值得學習的精神,特別是關於努力成功這件事,但更多細膩的部分,仍舊十分缺乏,而我需要的未來人生,或者說我想成為的人,是亟需很多很多的人文素養與細膩文化來餵養,美國無法給我這一塊,歷史悠久的歐洲可以。

尤其以音樂來說,常聽ICRT就知道,他們不太放甚麼真正搖滾樂的,所以我也只在開車的時候聽些DJ自言自語以及新聞播報,其餘常放的音樂,幾乎都是台灣夜店那些放到快腐朽的芭樂音樂。而英國是搖滾樂一個重要的派別集散地,許多大團的出生地,不去朝聖怎麼行?

尤其學設計藝術的,更需要一個本身就是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來耳濡目染,在美國,除了波士頓與舊金山,或者紐約,其餘根本沒有我想待的地方。而英國的另一個優勢是,離歐洲近,短程機票只要幾百元台幣,甚至聽說過一英磅到北歐的不可思議廉價機票。光這一點,就是美國無法相提並論的。

當然,有人會說美國的學術訓練有保證,而且兩年的課程絕對比英國的一年要來得有價值。

這個論點我不敢否認,但先決條件是看人,對於沒有明確目標、想法的人,在意的才是這種客觀條件,因為你不夠有自信、不夠相信自己的判斷嘛!所以你訴諸客觀的東西來輔佐自己的價值。

這就跟喜歡穿名牌但其實沒有自身美感品味的一樣,究竟是你依賴著那品牌的標籤來彰顯自己,還是你把名牌的設計細節內化成自己的品味呢?真正會打扮的人是那種全身看不出什麼品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穿得很有質感而且很好看,然後掀開衣領才發現原來他穿的只不過是地攤貨而已。

所以關於究竟是選擇美國或英國的這種是非題的迷思,只會在那些盲目的人之中發酵,有獨立思考且知道自己要甚麼的人,即使去非洲、印度留學,我都相信回來後他仍舊是一個厲害的角色。
重點根本不是外在的那些頭銜,而是內在是否有那種決心罷了。

本篇為個人意見,純為分享心得,並無戰美國英國之意,用意純粹提醒欲留學者,先想清楚自己要甚麼,而不是哪個比較好的"二元論述",答案永遠只有自己知道,因為每個人要的不同。

沒有哪一國比較好。


----


我是Tinkai,目前就讀於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位於Winchester的Winchester School of Art。突然看到您這篇文章讓我很有感觸。

前陣子在Facebook上遇到多年不見的堂姐,她在加州工作多年,不但已經取得綠卡,也在當地結了婚。面對到她「為什麼不選擇美國」的詢問,我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心中同時有一個聲音響起:為什麼美國佬都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想去美國?)

從來就不是個想出國念書的人,也從未想過有天可以依照喜愛或取向選擇國家選擇學校,或許我只是和很多人一樣,因為一年制碩士省時省錢又好拿才選擇英國(事實上紐約也有提供這樣的學程)。當我真的到了英國念Communication Design,面對著從未想像過、不知該如何想像起的新環境,我只認為這將會是未來的挑戰與學習,依然沒有想過除了實際考量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潛在因素,讓我從不曾將其他國家列入考慮,一心就認定自己必須前往的所在是英國呢?

我很愛巴黎,但我想我並不是著迷於巴黎既有觀念中的「浪漫典雅」。

聖誕節前剛結束第二次巴黎旅行回到倫敦,踏出歐洲之星St Pancras車站的那一刻,相較於多樣文化融合、摩登現代且五光十色的倫敦,我已經開始想念姿態悠然自在、寬廣白淨、氛圍醇厚的巴黎了。

看到您說「英國的氣味,至少比美國要接近法國。」「很多很多的人文素養與細膩文化來餵養,美國無法給我這一塊,歷史悠久的歐洲可以。」我才發現似乎真是這樣。我是說,與其要我學黑人黑話黑rap,我還寧願學正統文縐縐的英語;與其要以前大學主修數位媒體的我做前衛實驗3D
電腦動畫,我比較傾向典雅優美的傳統平面設計。

或許我也像馬世芳「身體裡裝了個老靈魂吧」,也或許不是。

特別是來到英國開始課程之後,我越來越感覺他們非常看重發想的過程、主題和創作者(設計師)本身的主觀連結、與日常生活的關連,這些都是我在台灣教育中未曾感受到的,我也越來越認同這是設計師養成中應該接受的必備訓練,而並非只是一味看重最新技術的使用。

事實上,我還是非常肯定台灣的設計與美術工作者很有天分與才華,只是環境使然,讓多數人變得過度看重型式而忽略內容。看到台灣這幾年越趨華麗但進入門坎卻似乎越來越低的平面設計實務業界,我很感歎。華人總是很快速地就能學得表面型式,而且青出於藍,做得又快又好,還能融會貫通地運用其他相關領域,但是對於歐美設計師之所以採用這種型式的原因與背景卻不了解,甚至認為自己不需了解只需懂得運用即可。

或許在我自己兩年多的工作經驗中,我也曾是這麼做的人也說不定。

一個不小心好像說了太多無關緊要的事情,希望沒有佔用您太多時間。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非常想要與您多聊聊,您的blog中,「
【廚房機密檔案】當我們一起做雞」這篇文章也是常常在宿舍與不同國籍室友共煮同享的我,完全感同身受到似乎已經聞見了剛上桌食物的蒸騰熱氣。

也希望這陣子的大雪沒有對您造成太多影響。

Best wishes,
Thank you very much.

Sunday, January 10, 2010

15部電影,15分鐘,15個朋友



以下是我在Facebook發表的一篇電影清單,同時我還請了15個我認為對電影品味相當好或與眾不同的朋友,也分別在15分鐘內想出15部喜愛的電影,藉此得到一連串非常有參考意義的好電影清單。

--
Someone tagged me in this note, and I tag you in mine in order to know your movie list and taste. Never ponder too much, write down what crosses your mind first, usually they are the frankest answers. Good luck, and look forward to seeing your list.


My favorite 15 films

1. Yi Yi
2. Eat Drink Man Woman
3. No Country For Old Man
4. The Graduate
5. Rushmore
6. Oldboy
7. The Godfather
8. Annie Hall
9. In the Mood For Love
10. Before Sunset
11. l'auberge espagnole
12. Ratatouille
13. Fight Club
14. The Twilight Samurai
15. Pulp Fiction

--

Other friends' lists I'll update below gradually.


--
Katie Wilson:

15 is simply not enough but here are the first films that came to mind

1. Eaux d'Artifice
2. 8 1/2
3. Antichrist... See More
4. Japanese Summer Double Suicide
5. Broken Embraces
6. Lost Highway
7. Mulholland Drive
8. L'avventura
9. Rear Window
10. Chinatown
11. Cabaret
12. All That Heaven Alows
13. Vertigo
14. Tabu
15. Taste of Cherry

forgive me

16.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

郭婷:

1. mirror
2. spirit of beehive
3. ponette
4. lust, caution
5. goddess
6. russian ark
7. pandora's box
8. cache cache
9. the image makers
10. asylum seekers
11. the road home
12. spring in a small town
13. mama roma
14. let the right one in


--

胡清雅:

1.Underground
2.Black Cat White Cat
3.Clockwork Orange
4.The Bicycle Thief
5.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6.十七歲的單車
7.Str
ike
8.小武
9.鐵西區
10.三峽好人
11.好死不如賴活著
12.十六

13.Control
14.電幻青春物語
15.The SpongeBob SquarePants Movie ...哈哈,最後一部我是真的很愛哦,不是硬來湊熱鬧。

阿對,還有Blow up、頤和園,前者不能漏掉,後者是想到加上...慘了
,越想會想到越多。

--

Saturday, January 02, 2010

身為一具平底鍋的新年願望




每年新年前夕,心底都會偷偷許幾個願望,彷彿時間跨過後,過去一年的所作所為會自動洗牌似的,又是一盤嶄新的局面。時間證實,這種想法太過一廂情願,如自我催眠般,得到安慰的有效期限最長一天,最短幾秒。

大概就是跨年煙火秀的那幾秒。

2009年的最後一天,在我主(煮)辦的晚餐宴裡,西班牙朋友Paola說,在她的國家,新年前的最後12秒每人要準備12顆葡萄,一秒吃一顆,葡萄吃完新年到,不必思考太多所謂的新年願望,用葡萄把嘴巴塞住,問題就不會太多。我的問題和願望一向就不多,主要也是因為願望一直沒怎麼換過,許的願少實踐的更少。

記得從高中三年級的跨年,面對著新竹圓環的倒數時鐘,許了幾個願望,期待時鐘歸零時,願望就此起跑。許了幾個願已不記得,唯一記得的是把英文學好,到能跟外國人溝通的程度,之後的每一年,這個願望就像書店裡清倉不了的舊書,持續堆積在角落,年年又成了清單裡的新願望。

如今真的能跟外國人溝通了,把英文學好的願望我依舊不想更改,只稍作調整,變成英文講得寫得跟外國人一樣好(當然,這裡指得是英文母語人士),或者,這早已不只是個新年願望,而是終其一生追求的目標。要許一個為期一年就能夠實現的願望太難,倒不如把握當下,把願望與現實結合,沒有立即見效也不至於令人過於沮喪。

於是今年站在愛丁堡城堡之下,王子街之上的Street Party,看著城堡上空釋放的耀眼煙火在眼前化為金色星河,我和結夥的30多個歐洲朋友一同高喊新年快樂,手握著手在大街上圍成一圈狂歡跳躍,2010的第一秒,私下夾帶的香檳應聲開瓶噴灑而出,一人一口輪流啜飲。沒人談論new year's resolutions,沒人提起冠冕堂皇的那些目標。

那些遙不可及的東西,不該是每年拿出來自我取暖一番,而是早該一步一步著手去做的,新年願望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提醒的力量,如此而已。所以今年,我和朋友們把新年願望設定得較為實際且不那麼巨大。

好比愛爾蘭朋友Sarah,非常窩心的留言給我:

One of my resolutions is to have a catch up with you so pencil me in
.

能幫助他人願望成真的感覺確實很好;能在短時間內讓別人幫助自己願望實現的感覺也不錯,於是憑藉著新年的歡樂氛圍,走在下雪的街上,逢人便道句新年快樂,逢漂亮女生就給個擁抱,甚至索吻,如朋友的名言:

My new year's resolution is to kiss a stunning girl like you.

他說這招在捷克屢試不爽,因此為他掙得了數不清的金髮美女香吻。

雖說我並未完全濫用新年願望,倒也多少在街頭上抱了幾個陌生人,也被不知名的英國女生抓去親了一下臉頰。不過與自身相比,我倒比較關心任何其他事物的新年願望是什麼。

好比我家那具以50便士買到的二手平底鍋。

在被我擁有之前,從前的主人是如何使用它的呢?也許換了新主人,會有截然不同的待遇;也許它討厭奈及利亞主人大量油炸馬鈴薯和巨大無比的非洲香蕉;也許它並不排斥我時常用它做法式煎蛋捲;也許它期待能煎一煎茴香洋蔥片或山羊起司這類料理;也許它並不想再繼續以煎東西為生的職業生涯了,它想脫離油脂獨自生活;也許它壓根就想成為一具砂鍋或醬汁鍋。

誰知道呢?身為一具不會講話,且還是二手的平底鍋,面對新年願望這太龐大的問題,基本上就和重慶森林裡的鳳梨罐頭一樣無助,沒有人顧及它們的感受,更遑論它們的新年願望了。

望著眼前煙火燦爛閃爍,將夜空越閃越年輕,也把又老了一歲的人們,短暫得抽離出時間軸的分秒叮嚀,頃刻,我們與平底鍋沒有什麼不同,都同樣不語、都同樣看似沉默但包裹著悸動的靈魂,同樣在這幾秒中相信了未來終將美好,過去的都可以忘記,同樣未發現或不願查覺,自己正逐漸老去,隨著煙硝雪花般,越來越淡越來越淡。不過慶幸的是,煙火結束,眼睛眨了眨,人們漸漸回神。

我們還會記得與平底鍋不同的地方是,我們沒有主人,我們能決定新年第一天的早餐,究竟該煎蛋,還是煎香腸。總之我依稀記得,2010年的第一頓飯,我用平底鍋煎了兩大塊沙朗牛排。

倒還不難吃。


喔對了,各位,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