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道地的鄉愁


前晚上海姑娘郭婷捎來一封訊息,標題是「三人邀月」,內容節錄:「時值深秋,高空明月,大家似乎都有一點點鄉愁。如果明晚大家都方便,歡迎來寒舍小坐,飲茶,對酒,吃肉。

浪漫的筆法,真的讓鄉愁兩個字,像霓虹燈招牌,在內心某個黑暗角落,兀自閃爍。不過用Facebook傳送,似乎就是沒那麼浪漫的方法了。被徹底洋化的我們,視說英文為理所當然,有點洋腔洋調更好,視西方文化為進步的象徵、現代化的同義詞。古典的中華文化之於我們,朦朧遙遠的像一道難解也無人願解的謎題。旅居國外一陣子,通常都會讓人變得偏激,在身分認同上,在文化根本上。如同愛情關係裡的一句名言:失去才懂得珍惜。

大部分自願或被迫講著外國語的時候,不知不覺,某部分的我們是被暫時文化閹割的。講著不同的語言,代表著以不同的思考邏輯,去表述、去詮釋,以及去開放自己。無論外國語被訓練得多麼流利,終究有些想法是無法精準表達的。一如村上春樹說的: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那天第一次在愛丁堡大學劇院,看了明華園的歌仔戲表演,心中那根未斷故鄉的弦,被意外觸碰似的,隱隱響起。在台灣時,從來不覺得歌仔戲能感動我,在國外,看到孫翠鳳舉手投足的身段,讓我重新拾起那幾乎被斬斷的文化根源。無論是歌仔戲也好,或是系出同源的京劇也罷,甚或是崑劇,細緻動人程度絕不會輸莎士比亞。

看完了明華園,也驅使我看了「霸王別姬」這部電影,為了戲中京劇文化的凋零、散落,以及為了張國榮臉上的絕望表情,久久不能自己。我漸漸能理解李安與楊德昌電影中,無論場景怎麼轉換,都得說自己文化的堅持。那是他們的鄉愁,也極可能是你的,和我的。

所以昨晚與楨慶受邀至郭婷家晚飯,用上海菜、享台灣川辣炒麵品烏龍茶、喝煲湯中文,雖沒吃到肉、沒賞到月,但在文化意義上,道地的程度,已十分足夠了。

即使我們護照顏色不盡相同,但心底卻清楚知道,我們的根,其實是沒什麼不同的,在國外,倒也慢慢懂得如何去珍惜那些,不說外國語的日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