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8, 2013

格格不入後青春的舞步【Frances Ha 紐約哈哈哈】


我沒去過紐約,沒去過木心筆下的瓊美卡,也沒到過伍迪艾倫鏡頭下的曼哈頓。不過看完【Frances Ha】,紐約看起來不再只是紐約,也像其他地方,任何充滿年輕人的地方。

記得在英國初期的時候,搬家是常有的事,自己的住所如同約會對象,很難固定下來,無論租的公寓在哪,都會有幾個室友,大部分都是跟自己一樣,過度教育(over-educated)的年輕人。沒約會的晚上,就跟室友們搭伙晚飯,共擠在沙發上看電影DVD或去朋友家聽黑膠唱片,共享一瓶超市打折紅酒,每個星期五開始的週末,如果沒去別人家的公寓派對,也很可能回家一開門發現,派對也在我家,客廳擠滿陌生人,每人拿著大賣場買的廉價塑膠杯盛著紅牛摻伏特加(Vodka Red Bull),杯酒交觥,不斷穿梭人群,找尋順眼的人聊天,不順眼的也聊,隔天Facebook又多了幾個朋友;如在人堆裡感到尷尬,就不停穿梭、說借過,或不停倒酒讓自己看起來很忙,最後眾人皆醒我獨醉。這種狀態一如Frances Ha前半部的剪接手法,每個鏡頭破碎而短暫,淺嚐即止片中主角Frances Halliday與好友在紐約生活的吉光片羽,青春瑣碎而浮動。

Frances無固定住所,二十七八歲想成為職業舞蹈家(professional dancer wannabe),實則窩在舞團打零工,後青春期的不合時宜與笨拙(clumsy),宛如她高大身軀在舞者群中僵硬突兀,甚至不知哪根筋不對,跑回自己念的私立名校Vassar College和大學生一起打工,思考未來。好姐妹拋棄了她,準備邁向穩定的人生走去:穩定的男女關係、穩定的收入、穩定的住所(甚至升級到高級的翠貝卡區了..),Frances卻獨自留在原地,生理上心理上乃至人生階段上,都是無法更新。在菁英階級(投資銀行家、律師等) 的社交聚會中,Frances更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令人難為情,舉止未經修飾,談吐大剌剌,絲毫不入流,無所事事成為了一種不堪與原罪。可貴的是,她卻也在此真誠道來全片最棒的一段台詞:

「我心目中對於關係的追求是這樣的一個瞬間,就是在人聲鼎沸的場合,人來人往的壅擠空間中。在妳感覺格格不入顯得有些不安時,會忽然對到一雙眼神,妳們隔著距離互相注視著,沒有交談卻感到安心且被理解,彷彿妳們倆不在這個空間般。妳知道嗎?我們存在的空間其實同時間有很多次元,都只是瞬間或頃刻。但為了這樣的一刻,我願意花時間去等待,這種屬於我心目中最美好的情感方式,或生活。」

不過Frances不只是等待,她嘗試過追尋些什麼,好比積極向舞團爭取舞者的位置,也刷爆信用卡去了趟巴黎二日遊,不像尋常的勵志電影,壯遊或流浪之後便會改變什麼,Frances的巴黎沒有新浪潮電影的浪漫情懷,僅有受時差之苦的昏睡(雖然艾未未說青春就是昏睡),以及比舒哥國治還要更加無目的的街頭晃蕩,造就可能是電影史上最乏味無趣的巴黎之旅,雖令人心碎,卻更寫實 (如果你曾聞過巴黎地鐵的飽滿尿騷味應該就會明白..)。

三十歲左右是個尷尬的年紀,每個人都在找尋自己的定位,派對少了,三五好友的聚會,聊天的內容在電影音樂藝文哲學之外,偶爾會出現關於結婚的字眼,當然字裡行間最熱門的還是對未來的憧憬:我想在牛津教書、我想成為人類學家、我想當小說家、我想拍電影、我想以演奏維生,彷彿以不切實際的藝文作為實際的職業,是徬徨精神上的一大勝利。

Frances和好姐妹Sophie兩人關於夢想職業的談話言猶在耳,時間過得太快,選擇越來越少。正以為邁向尾聲的電影會以主角妥協的姿態徒留遺憾,遺憾是有,但也意外的勵志起來,Frances做起了原本不以為然的舞團行政工作,當起上班族,同時,最重要的是這個同時,她開始編舞,乍似夢想破滅的妥協,實則不然,Frances自己沒跳舞,卻用另一種形式,精神上的那種,繼續跳著,甚至讓其他人跳著專屬她自己風格的怪誕詼諧舞步,一如Frances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公寓,信箱名條上的名字因為紙條太長,擠不下Frances Halliday的全名,但她折了一下,變成Frances Ha。

最後,在人聲鼎沸的場合,人來人往的壅擠空間中,Frances在遠處對到了Sophie在看著自己的眼神,她們隔著距離互相注視著,沒有交談卻感到安心且被理解。人們都以為Frances變了,終於成熟了之類的那種改變,唯有Sophie知道,她一點也沒變,Frances只是長大了,但沒有變老。

她只是把自己折了一下,如此而已。


Friday, November 08, 2013

老鋼琴家的童年往事






今晨早起,欲讀書寫字之前,想放些能讓人專心閱讀的音樂,隨意在YouTube上搜尋古典樂,想說無人聲吟唱的都好,便任其自動播放,自顧自進入讀寫狀態。

不過當這支影片開始的頭幾秒,瞬間我停止手邊工作,像被襲擊似的坐在原地。原來是鋼琴大師Horowitz第三次復出,於1986年重返當時仍為蘇聯的莫斯科演奏,當時他已高齡82歲(他1989也就是3年後離世),回到他的祖國,詮釋舒曼以成年人回憶童年的經典樂章Kinderszenen之中的幻想曲Träumerei(Scenes from Childhood)。

看著他老邁的身軀,經歷人生的臉龐,彈著追憶童年時光的旋律,特別是在幾十載歲月流逝後回到自己的家鄉(雖是烏克蘭基輔人,但當時都算是蘇聯),每個音符都像是用盡生命的歷練來抒發內心,也早就脫離早期喜好炫技的自己,真正達到對音樂理解而舉重若輕的境界,難怪台下的觀眾全都如癡如醉,我也毫無預警的淚水直流。

再讀了底下影片的評論意見,某網友說的一句話,餘韻不決,令人為其短短2分23秒的彈奏,縈繞低迴整日,甚至一生。

"That night, people who couldn't get tickets, stood outside, in the rain, even though they couldn't hear a note of the concert. Just knowing he was there."



Monday, August 19, 2013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近日迷上跑步,連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雖喜愛運動,卻總脫不了有球有洞的那種,無球無洞也無競賽性的慢跑,一條無止盡的環狀跑道,一雙球鞋,一個人,踏破鐵鞋跑到底,終究還是一個人,聽起來太孤單,特別是何志武說每當失戀他就去跑步。不輕易失戀的我,也決定了不能輕易跑起步來。

不過人生很奇怪,越不想遇到的人你總會在電梯裡遇到,越不想做的事你剛發完誓就會自動自發去做,而且毫無原因可尋。某次整日枯坐在房內剪接和趕稿,頭昏眼花的看著黃昏將盡,體內腦內如塞了一堆發臭髒衣的洗衣機,未經思考便把電腦一關,跑鞋一拎,往操場奔去。我在200公尺一圈的跑道上狂奔,真的是毫無保留的狂奔,當下全身每個毛孔都綻放似的,任憑累積的失意與沮喪點滴排出,最後雖只跑了20圈,約四千多公尺,卻是自新竹中學每年五公里的越野賽跑之後,最長的距離。

跑完後,整個人有種小小重整的舒暢感,有人稱作runner's high,聽說跟吸食迷幻藥後有異曲同工的感覺。自此跑步於我,一如喜歡上討厭的人,夾雜著某種矛盾的愛意,過程的辛苦帳不提,咬牙跑完後,幾乎是某種精神上的救贖那樣,充滿療癒效果。從那之後,前一晚進食太豐盛,或心情鬱悶,隔天你就會在跑道上目睹我的自我贖罪/解放過程。雖是玩票性質,也沒刻意訓練,但給自己的課題就是: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於是,算是十分資淺跑者的我,胸無大志的每次跑個4千、5千或偶一為之的6千公尺,倒也相安無事。直到今天,買了本台灣少見的跑步雜誌,讀了篇深刻的跑者採訪,其中某句話整個襲擊了我:「跑步,好像可以讓你知道,怎麼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闔上書本,踩著跑鞋,我再一次往操場奔去,不知道是否因為特別暖身舒展的緣故,還是被鼓舞的精神力量格外強大,一上跑道就感覺今日體態異常輕盈,跑了半小時仍未有倦意,就這樣像阿甘那樣什麼都沒想的一直跑一直跑,不知不覺就跑完了50圈,手機軟體顯示11.6公里,花了一小時又三分鐘。

奇怪的是,除了小腿和膝蓋微微痠痛,並無特別疲累,心理上更有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我想就是這樣的感覺吧!我開始懂得和自己的身體對話,慢慢學會如何不放棄。也許我一直都還是那個討厭跑步的我,可是終究,跑步之神沒有因此討厭我,而是讓我知道,所有的不如意,都可以在操場上解決,人生來一回不也就是在繞圈圈,有起點有終點,有失魂落魄、有想放棄的時候,但如楊絳的【一百歲感言】說的:世界終究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雖然聽起來孤單,卻有種莫名的暢快,至少我知道,我正往變成更好的人這條路上跑去。






Thursday, July 18, 2013

心碎的獨語:「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走出試映室,突然想到以前在英國讀書時的室友,來自挪威的女生,她曾經說過,奧斯陸是個令人心碎的地方,高收入、高素質、高質感的生活,背後卻瀰漫一股迷茫,特別是年輕世代。「大家都嗑過藥,也很多人自殺。」然後我們開始聊到某種迷幻蘑菇,她說在挪威的森林裡特別多,迷幻藥裡的極品,而且是天然的唷!我問她看過【猜火車】(Trainspotting)嗎?她點點頭,「片裡描述的,很像某些挪威青年的生活,只是我們會表現的稍微優雅一點。」不知為何,看完電影的瞬間感想就是,這簡直是優雅一點的北歐版猜火車。問她為何最後沒有迷失自己?她看著我的眼睛,眼帶笑意的只說了一個字。

愛。

剛從勒戒中心康復的主角,好似能夠回到正常社會的懷抱,於是他探訪老友,想聊聊心事,才發現老友縱使過著正常生活,結了婚有小孩、有份正常的學術工作,卻打從心底不快樂,跟一無所有的自己,似乎沒有兩樣的痛苦。34歲,其實還年輕,心卻死去了。他最親近的家人,因為他荒唐的過去而避不見面,他曾經深愛的女友,遠在紐約,越洋電話的彼端,永遠無人接聽,沉默是最可怕的答案,被拒絕過、失戀過的人都知道,話筒在耳邊無止盡的嘟嘟聲,像是黑洞一般,不僅吞噬掉了所有理智,也讓整顆心被遺棄似的不斷下沉,終至絕望為止。

然後我們自始至終,在剩餘的電影裡就只看到一張瀕臨崩潰邊緣,卻勉強維持優雅風度的臉,以及發生這一切的背景:表面詳和平靜的奧斯陸。鏡頭語言很奇妙的呼應這點,一連串主角在城市裡走動、坐躺公園的鏡頭,一下對焦清晰在他身上,一下模糊,在臉上的焦點會瞬間轉移到他身後的城市角落、咖啡廳裡談笑的陌生人,彷彿他的失落並非個人獨佔,而是表層之下,集體的憂鬱。當物質生活某種程度被滿足,精神上的無所適從,往往比貧窮更危險,不知所求何物,成為自我質問存在意義的起點。藉著主角心不在焉的跑趴、隨意與陌生女子接吻,彷彿整個世界皆事不關己,只求還能藉此感受一點點的溫暖。

不過他知道一切都無所謂了。

在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有所追求,期望長大的自己能變得特別,能做些與眾不同的事,未來與希望是同義詞。當時光快速流逝,而仍舊一事無成時,才發現承認自己平凡,是件很難卻也不得不做的事。如同主角獨自坐在咖啡廳,觀察他身邊的陌生人,聽到有位年輕女孩帶著期盼的口吻說著自己未來想做的事:

「我想結婚、生小孩/旅行世界、買個房子/有個浪漫假期、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達到並且維持理想體重/寫一本很棒的小說/跟老友保持聯繫/我想種一棵樹/從頭開始準備一頓美味晚餐/感覺非常成功/洗冰水浴、跟海豚一起游泳/辦一個很特別的生日派對/活到一百歲/維持婚姻到死/寄一封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樣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的害怕和恐懼/整天躺著看雲/擁有一棟裝滿小東西的老房子/跑完全程馬拉松/讀一本很棒的書/一輩子都記得書裡的話/畫出驚人的畫,表現出真實感受/牆壁掛滿畫和深得我心的字句/擁有我喜歡的節目的每一集/專注在某個重要議題/讓大家願意聽我說話/玩高空跳傘、裸泳、開直昇機/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有一個浪漫獨特的求婚/睡在廣闊的天空下/去爬巴隡巖/演出一部電影,或在國家劇院演出/中樂透彩/每天過著有用的日子/被人愛著」

和【猜火車】一樣,長串的獨白,字裡行間盡是世俗定義的美好生活,無法擁有很痛苦,全部實踐也未必快樂,不過讀到最後我才明白他的心碎。也許真正讓他感到徹底絕望的,只是最後一句話,那是失落世代的最後一道救贖,也是當代青年在迷惘中賴以為生的殘餘火光。

也許,奧斯陸真的是個令人心碎的地方。


預告

黃小楨demo版預告

Thursday, June 06, 2013

插畫家女孩湯舒皮



記得第一年在英國,我參加台灣同學會辦的迎新茶會,初來乍到異鄉求學,難得遇見這麼多同鄉,總是令人格外興奮,便到處攀談。

遇到一個很瘦、頭髮很長、笑起來有點傻大姐、實則像小女孩的女生,湯湯。不知自己哪根筋不對,突然跟她聊到披頭四,湯湯很誠實的說,不知道披頭四有幾個團員耶,當時自己很震驚,心想這個人竟然不知英國天團披頭四有幾個團員,以後應該做不成朋友吧!

不過隨著在愛丁堡的時日累積,緣份的牽引,不知不覺會和湯湯在各種場合碰頭,也都會寒暄幾句,漸漸的發現,湯湯是個單純善良的女生,也許不怎麼了解搖滾樂,但對插畫有著異常的熱情。便開始會偶爾相約她和幾個朋友參加派對、小酌、吃麻辣火鍋,有次還在她家用大同電鍋煮了一鍋紅豆湯,兩人發神經似得,合力端著滾燙至極的紅豆湯電鍋走在街上,準備去參加朋友聚會。

直到湯湯的畢展(她五歲開始畫畫,並受了Sara Midda的啟發,決定到愛丁堡藝術學院讀插畫),我才真正看過她的作品,當時心裡第一個念頭只有四個字:驚為天人。

湯湯的畢展是本手工的書,裡頭每一張紙上的一筆一劃,都是親手寫上、劃上的,主題非常的湯湯風格,帶點純真口吻去看待「放鬆」這件事,特別是由台灣和英國文化兩種不同觀點去比較,很輕鬆可愛的小書,搭配上她喜歡用水彩以各種豐富色彩來表現各種人事物,整個世界在湯湯筆下,十分的溫暖而富有感情。

過了很久,聽到湯湯回台灣,在會計事務所當起了美工,成為了上班族。等到去年我回台灣,她還捎來消息,問我可否幫忙繪本出版的文字,也忘了怎麼沒幫到忙了,轉眼最近,湯湯有了個新名字,叫湯舒皮( Soupy Tang),而她的畢業作品出版了,叫【放鬆,together:台灣、英國一起來,原來我們是這樣放鬆啊,噗!】,一出版就登上博客來、誠品的繪本銷售冠軍,真的非常厲害。也深深體驗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華,世界很大,心胸怎麼能小呢?

現在回想起來,知不知道披頭四有幾個團員,根本就一點都不重要。而現在的我,也不會想跟當時的自己交朋友吧!因為我也不知道Sara Midda是誰阿...




--

註:

喜歡湯湯作品的人,可在誠品博客來及各大通路買到新書,也可前往她的FB粉絲頁晃晃-Soupy Tang湯舒皮

而以下那張畫是我很不要臉的請湯湯幫我畫一張頭像,沒想到在她眼中,我的鬍子那麼濃密,充滿男人味阿!(其實比較像是放鬆時的邋遢模樣吧...)

一些她的作品:




圖:湯湯筆下的我

 



Friday, May 24, 2013

閉嘴聽音樂Shut up and play the hits



我喜歡紀錄片,也熱愛音樂,看完一部好的音樂紀錄片,有時候比聽完演唱會得到的更多。最近有幸被聯影電影邀請去看試片,一部音樂紀錄片【閉嘴聽音樂】(Shut up and play the hits)。講得是紐約龐克電音樂團液晶大喇叭LCD Soundsystem解散前的告別演唱會。

通常樂團解散的原因不出幾種:團員不和、主唱嗑藥掛掉、唱片銷售不佳,過氣等諸如此類。不過液晶大喇叭LCD Soundsystem的解散跟以上原因皆無關。

主唱James Murphy,成立LCD Soundsystem以及出第一張專輯時已36歲,至告別演唱會的2011年,不過八年時間,出了三張專輯,正值顛峰時決定解散,據他自己的説法:感覺這年紀玩團,太老了。如同他當初推出即爆紅的首張單曲Losing My Edge(失去我的優勢)歌詞描寫對於年紀漸長、青春已走的焦慮:

I'm losing my edge. 
The kids are coming up from behind.

全片以兩條主線交叉:告別演唱會的表演片段、卸下樂手光環的首日平凡生活。敘事手法兩相對照,台上台下的美麗與哀愁越顯得深刻動人。我特別喜歡James Murphy起床、刮鬍子、遛狗、和朋友吃飯的平凡時光,縱然舞台上的他意氣風發,上萬人隨著他的歌聲起舞,所有的瞬息燦爛,可能都比不上對內心平靜的渴求。

就像平凡人會想成為搖滾巨星,而搖滾巨星其實也會渴望平凡生活那樣。

在人生舞台上,我們一直不明,消失並非一瞬間的,而是以緩慢綿長的方式,一點一滴得瓦解,只是因為看得見,便以為存在仍很近,消失還很遠。事實是,消失一直都存在,真正的存在,早已在某個時間點,就已經消失了。

顯然James Murphy搶先領悟了這個道理。








Thursday, May 09, 2013

來一起電影沙龍吧



第二場,也可能是最後一場我參與講評的輔大影傳畢展沙龍,將在明天晚上七點 (5/10星期五),在寶藏巖裡的尖蚪舉行(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57號)!

會放映四部短片作品!映後我會在現場跟大家分享觀影心得。

歡迎下班不知去處的、剛好經過的、想聊天交個朋友的,前來共襄盛舉,為這些未來的電影人加油打氣!

活動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7436894044995/


Sunday, May 05, 2013

我們最後的留學時光:台灣遇見王瑄




有看過【我們最後的留學時光】的朋友,應該會記得兩位主角之一的王瑄Julia,當初在愛丁堡畢業後,努力想留下來,期待能在英國設計界開拓自己的路。

初次在英國見到她,覺得這個小女生很活潑純真,愛開玩笑也愛笑,認識久了她突然說,不要看我這樣,其實我心機很重的!因為這句話,讓我更確定她的單純可愛。(以比較級的方式來確認的)之後尋找主角時,第一個想到她,我想看看一個總是看似樂觀無憂的小女生,是如何面對充滿苦澀的成長之路,特別是選擇留下來在異鄉與現實拼搏。

時間過去,經過一番掙扎,最終王瑄沒留下來。連同去年我也回來了,隱約知道王瑄在台北工作,一直有說要約見面,種種原因總沒見成。不過就在上個星期,我幫忙跑腿,把設計比賽的資料送去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好巧不巧,該專案的承辦人就是王瑄。

從沒去過台創中心的我,首先因為原址松山菸廠正改建,我繞了一大圈仍找不到創意園區入口,被悶熱天氣擠出渾身汗水,問了工人得知入口在忠孝東路那側,才滿頭大汗的抵達,進入園區後,雖有小池塘小橋的雅緻景觀,指標不精準的路牌仍舊精準的誤導了我,差點走入旁邊一棟未完工的大樓。終於好不容易走進本身是古蹟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找到了王瑄的辦公室。

看著那熟悉的背影,我輕聲喊了她的名字,轉過身的她一陣驚訝,我們敞開雙臂給彼此一個久違的擁抱。她的頭髮顏色變紅了,我的則是變少了,除此之外一切都跟英國時沒有兩樣。閒聊了一陣子,有種時光回流的超寫實感,彷彿她還在英國找工作,而我還在拍她。

這種時候總是讓人有點感傷。

古人說他鄉遇故知,換到我們的例子,故鄉遇他鄉的故知。看著王瑄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正努力實現她口中說過的,要成為設計界有名的王瑄,當下我就明白,有沒有在英國留下來,早已一點都不重要了。

臨走前,我聊到自己剛進來時迷路,王瑄說第一次來面試時,也同樣迷路,畢竟這條路設計的實在有點難找,不過現在已經不會了,說完她臉上堆起那令人熟悉的微笑。走出園區的路上,我反覆回想著她的微笑,以及在英國拍片相處的種種時光,想了很多很多,走得很慢很慢。

不過這次,和王瑄一樣,我沒有再迷路了。



Monday, April 22, 2013

我的熱血製片大叔




兩個星期前,接到英國製片Grant的數封電郵,自從一起合作拍【Takeaway】開始,他始終像個熱血十足的長輩(熱血與長輩其實很少出現在同一個句子),三不五時用電郵攻勢,虛寒問暖之外,不斷跟我討論要把短片推到哪個國際影展。

我是個一向對積極推銷感到懶散的人,再加上當初拍完看到成品,老實說有點失落,也許身為導演的經驗尚嫌不足,還在摸索該如何讓團隊知道我要的東西,除了溝通能力之外,對於其他人才能的理解與掌握,還非常不成熟。簡言之,最後的成品,並不完全是我當初想要的模樣,也因此對創作能力失去些許信心。

不過幸好我有個熱血的製片。他自始自終沒有放棄,即使影片不斷在許多重要的影展入圍失利,即使我從來沒想過為了影展拍片,但愛丁堡電影節之後,安靜無聲了很久,也一度讓我感到沮喪,不過Grant總會給我打氣,說他把影片寄去給很多英國業界的人看,他們都很喜歡,譬如BBC的知名製作人Nick Fraser等等,他自己覺得這是部好片,也想不透為何無法入圍。

我如夢初醒,同時拾回一點信心。

當初我以為短片拍完就沒事了,但他總叮嚀我,宣傳影片跟拍片一樣重要,身為導演,尤其要對自己作品充滿熱情,更重要的是,永遠充滿信念,並從中學到東西。聽完都不自主的熱血起來。

經過漫長等待,我讀著他的電郵,以為又是封讓人失望的消息。沒想到開頭,他像個孩子似的興奮口吻:「Yuhsueh...  !!  Yay! At last!!  Success...!!」原來是【Takeaway】入選了西班牙的Curt.Doc短片影展,成為競賽片之一,有機會爭奪1500歐元的首獎。熱情的西班牙策展人,用著很西班牙風味的英文,在電郵中邀請我六月中飛去加泰隆尼亞(Catalonia),也就是巴塞隆納所屬的自治區,他們會提供免費的旅館住宿。(還特別註明:有附早餐喔..)希望我能出席放映活動,並上台講幾句話。

邊讀著電郵,似乎也看到了巴塞隆納的陽光與沙灘,還有小麥膚色的西班牙美女... 不過突然腦海又浮現Grant那張像極了英國名廚Gordon Ramsay,用十足的北英格蘭腔調說著,也許我們可以一起去喔的屠夫臉龐。

頓時,我覺得影片入圍,其實也不完全是件好事啦!


Monday, April 08, 2013

巧遇



Rainer Behr



文溫德斯在攝影集「一次」,提到和大島渚在廁所巧遇的小故事:

「純粹出於無聊,我去了趟洗手間。裡面空無一人。進來一個人,日本人,站在便池前。我說:『哈囉!大島渚!』他看了我一眼:『噢!你好,文!』彷彿我們在莫斯科機場的洗手間遇到是世界上最普通不過的事情。」

巧遇,是讓許多電影充滿戲劇張力的元素,而在真實人生裡的巧遇,更是讓生命中的某些片段,變得魔幻寫實,如同電影場景。

2008年夏天,負笈英國前,我常在海邊的卡夫卡聽表演,某次開唱前我去廁所,上完門一開,眼前站著一位女孩,留著一頭烏黑長髮,乍看面容清秀,和她對眼之後才發現,是張懸。她看著我的眼睛,對我說了聲謝謝,本想答腔說聲加油,當下覺得場所不對,情境不對,怕她以為我指的不是表演,便沉默點個頭,微笑洗手去。

之後她上台彈吉他,我坐在正中間後排,聽著她唱「信任的樣子」,幾次眼神交會,我突然很慶幸,有養成如廁完沖水的良好習慣。

還有一次巧遇,是幾天之前。

為了看碧娜鮑許的舞作,在台北場買不到票的我,殺下高雄,只為了能親眼看到【穆勒咖啡館】和【春之祭】這兩齣經典。隔天早晨,在飯店用完早餐,連假的緣故,入住的客人眾多,加上飯店樓高數十層,坐電梯得大排長龍,在我前面等候的,有幾位外國人,女的高瘦,男的矮壯,身形和手上的肌肉線條,皆散發出舞者的氣質,正前方的棕髮男人,不到17,肩膀異常寬厚,背部肌肉發達。

電梯等了十幾分鐘,男人開始做起伸展暖身運動,並偶爾回頭朝我苦笑,眼神像在說,台灣的電梯怎麼比巴伐利亞的春天還難等到,臉孔似曾相識,我聳聳肩,回敬一個苦笑。

後來回去重看了Pina的紀錄片DVD,才發現他果然是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的資深舞者,叫做Rainer Behr在如【交際場】、【春之祭】、【華爾滋舞】等各大經典中挑大樑。當下十分後悔,當初應該跟他攀談,聊聊碧娜鮑許,或者聊聊電梯都好。

不過,如此單方面的「巧遇」,終究沒有浪費其潛藏的戲劇張力,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在某個極其普通的日子,極其普通的公共場所,曾經替某個極其普通的陌生人,帶來些許的美好回憶。「我跟張懸一起上過廁所」、或是「我跟Rainer Behr一起等過電梯」。

聽起來不算特別普通就是了。



Thursday, March 28, 2013

原子筆,筆記本,許水銀



昨日午後談完一個電視台的案子,臨時起意去無印良品晃晃,試穿了一件薄外套,最後買了幾支原子筆和筆記本。結帳的時候,眼前的年輕女孩,頂著整齊的Bob短髮,帶著大鏡面的黑框眼鏡,皮膚白皙,笑容可掬,我腦海裡突然浮現初戀女友的臉。她接過原子筆和筆記本,問我要不要紙袋,我搖搖頭,往她的名牌瞄了一下,許水銀,一個像是在80年代就過期的名字,我眨了眨眼,以為自己在看杜象的畫,眼睛重新聚焦,還是寫著許水銀三個字。我當下有股衝動,想弄清她全家人的名字。她遞過包裝好的原子筆和筆記本以及一個無毒的微笑,同時,也不知不覺的成為一個電影角色的靈感來源。



Tuesday, January 01, 2013

我的2012年好片名單




馮唐說,「十七八歲的少年沒有時間概念,一輩子的意思往往就是永遠。」我已非少年,仍然沒有時間概念。2012年過得太快,一如之前的每一年,手中心中進行的事,進度往往太慢,身體卻像失速的車,不斷往前,會撞上什麼,無法預測。趕著去哪呢?按時抵達那個理想的遠方,就真的從此快樂幸福嗎?

我沒有答案,只有一串片單,上面寫的每部電影,都讓我去到了某個迷人、而且自己到不了的地方。一部片就是一輩子,也就是永遠的意思吧!

以下排序無任何意義,單純是想到即寫,看過而沒想到的,可能也不夠深刻就是了。

1.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有史以來看過最激動人心的紀錄片/電影,講述美國民謠歌手Rodriguez,出了兩張專輯,在美國只賣出6張,因緣際會他的音樂卻在南非變成比貓王還紅的國民歌謠,Rodriguez本人不知,默默放棄歌手的身分成為工人,直到年近70才被南非歌迷發現仍活著,繼續延續他的音樂夢。Rodriguez的故事和音樂深深觸動我心,有必要撰寫專文,年中在愛丁堡Cameo戲院觀賞後,久久不能自己,能拍出這樣的電影,畢生無憾。該片也剛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2. Shame
台灣翻譯為性愛成癮的男人,導演Steve McQueen第二部作品就快把他送入大師之列,影像語言無比迷人,也有很多向法國新浪潮電影致敬的痕跡,看完記得的不是性愛裸露,而是無比深沉的孤寂與寂寞。

3. The Angel's Share
英國寫實主義大師Ken Loach的新作,更多溫暖、幽默和包容,場景在蘇格蘭,濃厚的口音和名產威士忌,是把在地文化包裝成電影的絕佳示範。

4. Life of Pi
這部片無需多言,幾乎是神作,不僅把電影語言拓展成三度象限,還無比尊重觀眾,讓人從電影中找到自己要的東西,老虎不回頭的背影,堪稱近年最深情、最令人動容的電影場景之一,李安內心的那位少年,顯然還未老去。

5. To Rome With Love
很多人看完此片的感想:伍迪艾倫不行了,我卻覺得老頭子找到自己了。全片最大亮點是浴室唱歌劇,令人莞爾且笑到久久不能自己。

6. 騷人 Young Dudes
本片在愛丁堡電影節首映本有機會去跟導演陳映蓉見面,當時沒把此片放在心上,便沒去。回台被朋友拉去戲院看,開演前只花了兩張票的錢就包場,當下覺得不妙,看完非常驚艷,攝影、音樂展現出國片少有的風格,劇情不是重點,重點是氛圍的營造,單是導演不為討好觀眾的勇氣,就該掌聲鼓勵,台灣電影需要賽德克巴萊,更需要騷人。

7. 不老騎士
題材的選擇值得考量商業院線的紀錄片工作者借鏡,全片真誠動人,幽默樂觀,展現遲暮之年的童心未泯,充滿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對非紀錄片觀眾,是很好的入門作品,唯一可惜的是導演觀點缺乏,把紀錄片只當成側拍,稍嫌浪費了些。

8. 麵包情人
跨時13年的紀錄,光時間上的向度便彌足珍貴,有歡笑有淚水,此片示範了一句話,劇情片導演是上帝,紀錄片上帝是導演。

9. 艾未未:草泥馬 Ai Wei Wei: Never Sorry
非常美國式的紀錄片拍法,兼顧觀賞的娛樂性和批判的力量,令人想到Michael Moore。導演Alison Klayman的中文很好,與她在台灣紀錄片雙年展相見甚歡,差點約到她喝咖啡,無奈行程太緊作罷。全片最印象深刻的片段,是那隻會開門的貓,彷彿艾未未本人的最佳隱喻,他為國際開啟了一道反彈中國集權的大門,像隻貓似的甩頭就走,然後呼呼大睡。

10. 桃姐 A Simple Life
平淡中飽含深情,演技自然到不像在演戲,如同喝了一口淡茶,在口中回甘而久久清香,劉德華讓人刮目相看。

11. Seven Days in Havana 
世界上像哈瓦那這個充滿懷舊浪漫風情的城市已經所剩不多,七個短片構成的七日,讓人彷彿在哈瓦那度假一個星期,片終字幕落定,仍不想收假回去。

12. In Another Country
作者導演洪尚秀是個人最喜歡的南韓導演,可惜聽過他的人不多,全片把影像結構玩到極致,一再重覆的橋段,在不同角色相同演員詮釋下,神奇的展現戲劇張力,異常幽默的文化差異情節,是導演對法國觀眾的一封感謝函。


後記:2012年雖然結束,還有許多片沒看到,所以上述未列出的片子,不代表我不喜歡,只是還沒看過,最後,附上去年寫的名單,以供參考。

我的2011年好片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