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9, 2009

關於成功,我說的其實是

最近花很少時間在寫作上,大部分的時間,都毫不吝嗇且無選擇餘地的分配給學校分組報告了。其實很多想法、很多故事、很多情緒,蓄勢待發的,準備好被烹調成文字,然而廚師不稱職,不煮菜,反倒賣起罐頭去。

這陣子,無論是耳邊聽到的新聞、身邊親友的消息、周圍人們的碎語,無不蒙上一層似有若無,看似淺薄無害的哀愁,唯一欣慰的是天氣不錯,陽光沒冬天時那般自閉,溫度沒冬天時那樣令人畏懼。

春天到了,應該笑口常開,精神抖擻才對。

眾多分組報告雖然過程惱人,但創意發想的時候,卻是讓我得到最多成就感的時候,一個突如其來的好點子,看著它被眾人的力量慢慢實踐,發表時得到讚賞,一切都值得了。我依舊相信創意的力量,也篤信唯有人性,才能推動世界上所有現存行為,包括商業與政治。

科技只是手段,電腦只是手段,知識只是手段,所有這些冠冕堂皇的手段,所有這些讓你個人名聲聽起來煞有其事的東西,都只是過程。最終目的不是摧毀其他身邊的人,讓自己得到所謂普世定義裡的成功,何況,什麼叫做真正的成功?

愛因斯坦說過,不要做一個成功的人,而是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所謂的成功人士,被冠上了許多頭銜,好聽,厲害,但不見得有價值。被捧出來的英雄不是真的英雄,大家心底都知道,大家卻無法真正抗拒那光環。我不準備討論成功,我也不覺得什麼才真正叫做成功。

成功不是別人說了算,譬如隔壁鄰居誇你一句,哇!讀台大,不得了,好成功的小孩。

如此就算成功了嗎?

隔壁鄰居不知道的是,即使你台大畢業,卻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志向是什麼,自己真正喜歡想要的是什麼,你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有了光環,但內在空虛無比,這樣,真的成功了嗎?

我在英國讀書,讀的學校世界排名30,和來自世界上各國各地的人交流,我一點都不以自己學校排名為傲,甚至,我覺得自己學校還有很多人其實不厲害,沒有想法,而且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幹嘛!

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其實沒那麼嚴重,畢竟他們大多還很年輕,只要還在摸索,就沒啥好擔心,最怕的是完全不摸索,不緊張,溫吞膽小的躲在學校光環裡頭,把學歷這類的頭銜拿掉,這個人便一無是處。

張宗謀也說過,名校畢業後的人還在談論自己名校畢業,基本上這個人很失敗。

因為他只剩下學歷可以說嘴,其餘的,想法呢,你的熱情與理想呢,你的個人價值呢?

基本上,我從小到大都不算是一個可以被稱做成功的人,也常被社會價值影響,讀什麼科系才好,做什麼工作,成為哪種人才是成功。如此被左右來左右去的結果,就是浪費了許多自我探索的時間,我多希望自己16歲就開始持續不斷的寫作,十年過後無大成也會有小就。如今,眼前的
路越走越清楚,我知道自己賴以維生的信念是什麼,雖然還沒精確到某個特定職位,基本精神我已經建立,目標也遠遠的晾在前方。

我彷彿站在山谷下,樹枝雜草遍繞,遠遠山頂上的旗幟,微小悠緩的飄揚,我預料到得越過這片荊棘,代價不小,但拼了命往旗幟方向走,即使半途陣亡,搶不到旗幟,也對得起自己。

李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先不要想到男男的畫面,正經點,仔細思索他話語涵括的意思。大概,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成功不是別人給你定義,相反的,最有資格說自己成功與否的,只有一人,而那就是你自己。

最後,我引用村上春樹在最新一本散文〈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裡的一段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結束,因為他講得是寫小說,但絕對可以套用在各式各樣的狀況中。除此之外,這段話簡直是我對於成功定義的最好註解。

「小說家這種職業--至少對我來說--沒有勝負之分,雖然也許發行冊數、文學獎、評論的好壞可以成為一種成就的標準,但那並不能算是本質上的問題。寫出來的東西能不能達到自己所設定的基準,比什麼都重要,而且是無法隨便找藉口的事情。對別人或許可以想辦法適度說服,但對自己的內心卻絲毫也無法蒙混。在這層意義上,寫小說和跑馬拉松很類似。基本上,對創作者來說,動機是確實在自己心中安靜存在的東西,不應該向外求取什麼形式或基準。 」


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成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