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09, 2010

【評論】當我們都一樣

寫在文章之前

今天我選擇用一篇我在2008年寫的媒體觀察,來詮釋我想提的一個字,正好呼應李遠哲近日的一篇新聞,他說,台灣的教育缺乏讓學生培養想像力,其實跟我這篇文章的重點一樣,沒有自己的觀點,等於沒有自己開創想法的能力,大家想的一樣,大家崇尚的價值觀都一樣,全部都一樣,沒有多元性(diversity),僅僅繼承前人知識的累積,無法自己去找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是台灣教育最失敗的地方。我也曾經在這個教育體系下待了很久,來到國外後,真的沒人管我,大部分台灣學生會覺得,老師都不盯著學生,學不到什麼,如果說只靠自己學習,那我出國來讀書幹嘛?從投資學費的角度,生意的角度來看,真的是如此,但積極的想法,如外國學生的想法是,沒人逼你讀研究所,沒人逼你研究,選擇做研究或讀研究所,應該是自己有股熱忱,設法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如教授圖書館讀書研討會,任何想得到的資源,去成就自己的研究,去發展自己的事業才對。只能說,在不同教育體系成長出來的思考邏輯,是截然不同的,沒有絕對好壞,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兩個系統內都待過,看得會比較清楚一點點。台灣的教育需要改進的地方很多,但不是全然把國外那套拿來就是對的,同樣的,這裡馬上就留下一道難解的申論題,台灣人如何變得更會獨立思考,如何更有創造力,我們的教育需怎麼改變,才能提升這部分的競爭力?這道題沒有標準答案,期待台灣的新生代,大家一起努力來從自身解答起。台灣需要的不只是熱血,更需要懂得思考,也需要屬於自己的觀點。


【本文寫於2008.04.18】

當全球暖化成為世界頭條議題時,身在台灣的我們卻在經歷另外一種模式的新聞全島同化危機,除了方念華,我找不到所謂新聞觀點。

為了陪96歲的曾祖母渡過晚飯後的時間,最好的選擇似乎就是看電視新聞。即使我平常鮮少在同質性極高的新聞台間逗留,也幾乎受夠了台灣電視新聞狹隘到吊詭的播報角度,不過讓老人家知道外頭發生的事情,最不得已的、最直接的管道仍舊是新聞。

我仔細瀏覽比較了從50台到56台所謂專業新聞頻道,第一個發現是,
立場鮮明但觀點無異。了解台灣政治生態的人都會知道,某幾台是某幾個顏色,屬性非常立體又高調,立場難免不夠客觀,不夠客觀就先別提,重點是對於新聞的認知極其荒謬,甚至能夠用極端本位主義來形容。譬如這一兩天的頭條叫做「詹啟賢求去、國民黨內鬥卡位」,這種政黨內鬥爭權的現象早已不是新鮮事,媒體添油加醋,造就了今天一整天的新聞內容幾乎80%都關注於詹啟賢的動向上。

我們真的需要知道那麼多詹啟賢的心路歷程嗎?

假如媒體不隨之起舞,用新總統提出的新政策願景當做內容,順勢拋出來討論、分析,所謂政黨內鬥總是會有個結果,而那並不該是全民打開電視所需要鎮日買單的資訊內容。要報導當然可以,用一則新聞的長度可能就足夠,而不是每節新聞都重複在熱炒馬詹之間的微妙關係。當CNN、BBC都在報導著食物價格高漲危機、辛巴威的選舉危機、甚至是西北航空與達美航空的合併,台灣的媒體總是目光如豆的把焦點不斷放在政治上的枝微末節,更悲哀的是,民眾照單全收的以為世界就是眼前上演的那樣。

難道被海洋圍困的小小島國就該自我圍困嗎?

我記得高中讀世界史時,老師舉了許多的例子告訴我們,越小的國家越該把眼光放大,因為小國自溺必自斃,沒有資源、沒有市場、沒有土地,得依賴與外頭的世界打交道才得以生存,譬如荷蘭、譬如比利時、譬如新加坡,可是為何規模沒比較大的台灣,卻是離奇的沉醉在自己的世界呢?我去過荷蘭、比利時、新加坡,我驚訝於荷蘭人英文能力的流暢,也驚訝於比利時人除了法語還會說德語、甚至荷語,而新加坡的中英台語夾雜則早就不是新聞。除此之外,這些國家的國民對於世界的看法非常遼闊,在他們身上你會感受到世界其實很小,因為都容納在他們眼光之下了。

當左右人民視野的媒體都沉醉於那麟毛鳳角的自我困境時,最可憐的其實是年輕人,因為他們得到的養分實在太單薄,他們即使有話想說也無法得到正視,縱使字字句句都是血淋淋的事實,沒有媒體定義中的所謂新聞賣點,也就等於沒有新聞價值。當一切新聞八卦化後,探討事情本身的意義與價值就已經被抹滅一大半,所有登上檯面的報導與消息也都用極為膚淺與綜藝式的角度來操作。

譬如義大利盲人歌手波伽利(Andrea Bocelli)來台灣開唱,原本是能夠激勵人心的報導題材,但被台灣媒體處理過後就變成詹啟賢系列報導的延伸角力舞台。這則新聞被放在詹啟賢系列串新聞之後,我期待的歌手生平介紹與演唱會觀察報導都完全隻字未提,被閹割、整形過後的新聞實際內容變成:

「義大利盲人歌手波伽利來台開唱,詹啟賢與馬蕭同座?」

我看到新聞台大大的標題後幾乎呆滯了兩秒,看了記者的採訪內容更相信看完這則新聞,觀眾不會知道波伽利是誰,反而會對於詹啟賢的座位離馬蕭多遠比較有概念。記者還以非常專業、敬業的精神打電話給主辦單位,詢問詹啟賢的座位到底在哪,以及馬蕭的座位在哪,波伽利的畫面約略兩秒,是在機場隨便拍到入境畫面便交待了事。

請問台灣人,你想看如此這般被污染的電視新聞嗎?

我們幾乎無法看到就事論事的觀點,也無法練習如何對於新聞事件做獨立的思考反省,當看法被習慣性的窄化,接受資訊者自然而然就習慣性的對自己人生不知所云、不知所措。你真的想變成那樣的大人嗎?或是你已經習慣週遭的大人都是這副思考邏輯,也見怪不怪了呢?

我96歲的曾祖母聽力不好,即使聽不到新聞內容,但她看得懂,更喜歡伴隨著新聞畫面對我做一些即席演講,依我長期觀察她的演講內容來看,對一個沒受過教育、從小家境不好、幾乎與民國同壽的96歲老太太來說,她對於許多時事的觀察透徹程度還在充斥意識型態的媒體之上,連她都知道必須就事論事,遑論眾多受過專業訓練、教育程度高出許多的記者呢?套句愛因斯坦的話:

「很多人的視野都是一個半徑為零的圓,而他們稱之為他們的觀點。」

我們未來必須競爭的人不只在這個島內,因此,你假如感到一點點擔心,也對於媒體的自我沉溺感到厭煩,請把英文練好、把視野打開、把思考當作習慣、把自己意見琢磨到有份量、把劣質的短視文化根除這塊土地,媒體自然會順應潮流,真正成為監督議題、為觀點把關的可靠媒介。

否則,媒體的素質終究只是在反應觀眾的素質罷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