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1976.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1976. Show all posts

Sunday, July 18, 2010

1976的那種青春

已經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聽1976的音樂了。

依稀記得,還在台北生活時,和老弟擠在一個小套房,有事沒事放著一堆搖滾樂,穿著背心吊嘎,邋遢的籃球褲,夾腳拖鞋,一副死大學生的樣子,即使已經畢業很久了。當時沒什麼錢(雖然現在也是),卻有種說不出來的快樂,有個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因為一無所有,也不怕失去,每過一天,都像更接近那個還很抽象的夢想。當我決定離職的隔天早上,一起床發現不必再出門了,有一種既開心卻也惶恐的心情,從今以後,我都要為這個決定負責,從這天開始,我的人生不是向上就是向下,這之後的一切,沒有任何藉口,都是我自己造成的。

很沉重,卻也很刺激。

人生大概也就是這樣,沒有二分法,時常是兩種極端參雜在一起,苦澀甜美,悲喜交加,有得必有失。我得到了自由,卻也失去了安定,我得到了追求自我的灑脫,卻也失去了一段可能是這輩子最美好的感情,在得失之間,什麼都可以發生,就是不能後悔。

記得某一天,老弟從浴室走出來,放起1976的《單純複雜》,起初沒什麼感覺,對副歌更是反感,阿凱用喊的,Love Hate Need Want,Now Later Never Forever,讓我覺得有一種詭異的、過度直接的坦率,後來聽久了,不知是歌變了還是我變了,竟然喜歡的不得了。這種逆轉的喜好轉折常發生在我身上,漸漸的,我也不以第一印象來看待人事物。更後來,《單純複雜》成為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幾乎可以擊敗所有英美的搖滾樂團,大概是國語的關係,我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總之,之後的每一天,我都得聽上一遍1976的歌,騎著腳踏車聽,坐捷運聽,在台大誠品看書時也聽,在師大夜市的小公園看妹時也聽,耗在鹹花生一整個下午寫作還是聽。除了《單純複雜》,也很喜歡《C.K.M.》裡頭的歌詞,講著和平西路口,講著發呆,講著改變,講著高中生活,講著衰老自大,越聽越覺得在講我。以前女朋友住和平東路接近和平西路,等著她時我也常坐在路邊發呆,偶爾看著羅斯福路口,看著上班族過著馬路,穿著西裝走進辦公大樓,總覺得自己少了些什麼。這份小小的失落,總會被其他小小的成就填補,譬如寫了一篇自己很滿意的文章,得到了一些人的肯定,與朋友聊天得到某些啟發,或是在別人的創作裡深受感動,我就又有力量,面對生活,面對自己,靠著這些東西支持,我最後還是會選擇相信自己,覺得自己可以。當時覺得,青春離我遠去,之前沒好好把握,現在要用力活出自己。

後來目標一一實現了,我到了當初自己想來的地方讀書,花了很多不是自己的錢,讀得沒有想像中辛苦,獲得了很多,失去的無法估計,拿到學位的那一刻,並沒有之前以為的那樣澎湃激動,頂多就是,阿!原來夢想實現了,然後就沒了,還是得自己煮晚餐。一切都是淡淡的,不像電影,有個轟轟烈烈的結尾,似乎之後都會光明璀璨似的。夢想實現後,還有別的夢想以平淡的姿態接續而來,這才是真實的人生,聽起來總是比做起來精彩。

快樂的時候通常都很短,痛苦的時候無比的長。

但我學會在一連串的痛苦掙扎中,保持能夠再次找到快樂的樂觀,也學會忍受看似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把每個平淡無奇的日子,當作一種實力的累積,不讓自己麻木不覺,不想讓日子這麼簡單就過掉,因為沒有了青春,更珍惜一分一秒,活在當下。這大概就是1976教會我的事情,坦率的面對自己,就是一種熱血,即使一切都是淡淡的,也沒關係。

人生本來就是淡淡的。

不知不覺,在異國生活也快兩年了,用當初的話來說,我在自己的夢想裡生活快兩年了。回頭檢視,自己已經逐漸老去,當初的熱情似乎還在,但對所謂夢想的執著,也沒那麼純粹了,事情似乎沒有年輕時以為的那麼簡單,現實可以改變一個人,卻改變不了在青春時留下的東西。假如真的要為那段日子留下幾句簡單解釋,我會說,是一種不經修飾過的坦率單純,那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也是之所以每個新生兒都這麼討人喜歡的原因。偶爾現在聽著1976,我彷彿還是可以看到老弟剛從浴室走出來,兩人穿著三槍牌內衣和短褲,鬍渣不刮,沒什麼錢所以只要吃到香港茶餐廳的鼓油皇炒麵,巷口那多汁的大雞排,或是排隊排很久的溫州街水煎包,還是在舊香居找到幾本讀不懂的舊書,就能夠感到一陣興奮,一無所有的我們,聽著1976以及後搖,騎著二手野狼打檔車,在師大夜市耍帥,自以為正妹會多看幾眼的那種青春日子,在阿凱sha lala的歌聲中,逐漸塵封在記憶裡,彷彿一張張對焦模糊的Lomo照片,也彷彿桂綸鎂在《藍色大門》的海邊,聽著1976時的輕鬆搖擺。

我們都是張士豪,雖然不太懂,還是會跟著孟克柔搖擺,雖然不太懂,當時單純快樂的能量,到現在還是清晰可以感覺的到。

sha lala







Wednesday, June 09, 2010

自己的方向感

「也許你該學習相信自己的方向感」
- 1976


近來幾天都埋在書堆、網路資料以及演講影片中,大量壓縮自己腦容量的副作用就是,眼睛變得很無力,像是一台使用過度的相機,累積了大量的曝光影像,底片還沒沖洗出來,鏡頭卻先疲乏了。

終究心底還是開心的。

越來越確定研究方向,越來越確定未來想做的事(其實現在就已經在做了),越來越清楚想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偶爾會看到些求職訊息,不免心動,覺得條件我都符合,我一定能夠勝任,好幾次幾乎就準備開啟信箱毛遂自薦了,最後總會被理智安撫下來。我得再等一等,我的資格還不完全能勝任global job,假如我要做到頂尖的話,還需要磨一磨;我的優勢不只是語言能力和寫寫文章而已,得先創造屬於自己,且上得了檯面的東西,無論是創作、專案或研究,接著才有本錢跟別人談判。

也許我眼光放得太大,不想只看到台灣而已,但偏偏我的心裡只有台灣。

開始寫作後才發現,很多人把文字看得太重了,包括我自己。幾乎忘了文字只是眾多媒介之中的一種而已,人家讀你的文字,為的還是背後傳達的主旨訊息,一句話怎麼說,終究是沒有說什麼來的重要。這想法在我不斷用攝影記錄生活後得到印證,許多外國朋友,看不懂我部落格裡的文章,卻看得懂我拍的照片,很神奇,尤其是那些我有些想法藏在其中的影像,總也讓他們產生共鳴。

令人傷心的也在於此,文字的弱勢在影像前顯得更為不堪,一篇千字的文章,也許一張照片,一個電影鏡頭就全說完了。但我不會為文字感到悲哀,它的價值不只於此,文字仍是張羅思想時的骨幹,把想到的什麼寫下來,遠遠要比拍下來容易得多。即使如此,我仍堅信影像將會引領未來的世界,這驅動著我,想把這兩種形式找到一種最完美的結合。雖然目前喜歡拍照的人很多,喜歡寫字的人更多,能一起把兩件事做好的人很少,能夠將之商業化的更少。

總之我還有很多事情值得努力,只要像蔡國強說的,「決定一個方向,並在這個方向上長期地去前進與經營,需要不斷確認的,只是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朝著對的方向行進。」努力很重要,找到方向更重要,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看到朋友在Facebook上的攝影日誌,一天一張,365天365張照片,大感激勵。很棒的初衷,讓人在檢視生活時不至於被庸碌的例行作息給折磨殆盡,紀錄之外,也在生活中找到動力。我不會複製別人的點子,僅會秉持著自己的節奏,用文字、用影像一起詮釋屬於自己的生活樣貌。要思考的東西很多,人生很長又很短,找到熱情和方向的話,時間的速度感會喪失,而變得沒有太大意義,做著喜歡的事情,5小時會變成5分鐘,做著不喜歡的事情,5分鐘也會變成5小時。

好比當我讀著幾本影像評論的書,寫著幾篇和自己對話的文章,構思幾個有關心理意識的攝影角度,發想幾個訪談腳本計劃,甚至思考幾個一直以來寫著的雜誌文章或專欄,都能讓我徹底忘卻時間的存在,而這已經不是用努力就足以形容的狀態。如侯文詠說過的,「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我很慶幸自己有些事情值得迷戀,雖然目前成就不怎麼樣,但假如一直迷戀下去,好歹也能夠達到一定的高度吧!也或許,我把一切都想得太美好太簡單,太理想主義性格了!但誰知道呢?沒有人能夠給我未來的答案,我當然靠自己去尋找。

習慣讀著我的文字、看著我的照片的你,是否也有這樣一些令你值得迷戀的東西呢?有的話很恭喜你,記得繼續保持努力,不只是喜歡,還要讓喜歡的事有價值;沒有的話也別灰心,持續的向內自問、向外探詢各種可能,當某天你驚覺有某件事竟能讓你廢寢忘食(別跟我說是線上遊戲),那麼時間感之於你,就像呼吸一般輕微到令人忽略其存在。

此時此刻,你才開始踏上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