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1

關於賽德克巴萊的英文字幕


《賽德克》稱打入國際卻沒英文字幕 老外觀眾怒譙看攏嘸

2011年 09月18日

【洪敏祥、楊景婷╱台北報導】今年最受矚目的國片《賽德克.巴萊》,上集明天上映才第10天,全台票房即可飆破2億元,票房累積速度堪稱本土電影之最,可惜的是目前上映的版本,只有中文字幕,有老外興沖沖買票進場,看得霧煞煞,枯坐2個多小時,有被欺騙的感覺,讀者忍不住投訴,「真不懂魏導的打入國際是打到哪裡去……」。

《賽德克》耗資7億元,是台灣影壇最高製作成本,描述台灣日據時代,賽德克族不滿日人欺壓,展開血腥抗暴的「霧社事件」。靠導演魏德聖以《海角七号》吸收的粉絲,以及日前在威尼斯影展營造的聲勢,《賽德克》上集9日上映後,在全台席捲票房。令人意外的是,該片以賽德克族語發音,但台灣上映僅有中文字幕,電影公司昨解釋:「其實已做好英文字幕版本,但唱歌部分賽德克語翻成中文字幕已很長,再加英文字幕,銀幕會很擠,所以才拿掉。」不過,昨讀者向本報投訴,外籍朋友買票進場,才發現沒英文字幕,枯坐2個多小時,有被欺騙的感覺。電影公司昨回應,正在設法解決英文字幕的問題。



在PTT電影版看到這篇報導,很少回文的我,忍不住回了一篇感想,可能我稍微激動了點,但遠離自己家鄉,往往更能體會自我認同的定義,做人可以禮貌謙遜,不過該展現氣度與自信時,絕對不要遲疑,這是我待在國外這點時間的感想,內文如下:

很多台灣人都實在太替外國人著想了。前幾天我在英國剛好待滿三年,三年來我在電影院看過無數電影,各種語言發音都有,英語片不加字幕,非英語片加英文字幕,也從來沒聽過這裡的"外國人"抱怨。

可能你會說,因為英國的外國人都懂英文,台灣的外國人不懂中文,情況不一樣,為了要走入國際,所以要方便一下外國人,打上英文字幕。

以商業上的考量,也許可以卑微一點,有錢為何不賺,打上英文字幕能多賣更多票,當然沒問題;但以文化面來看,實在是沒必要如此貼心,就如同每個台灣人都要取個英文名字,"方便"外國人發音。我的觀點是,別人真的有心要記住你的名字,再難念都會記住,沒心,人家也懶得知
道你叫Michael還是John,反正都是長得都差不多的亞洲人。

可能我有點偏激,可能是我的外國朋友給我的影響,沒有外國朋友喜歡我的英文名字,他們說那不是我。所以我漸漸覺得,當你不看重自己的文化或認同,別人也會覺得無所謂,那不是傲慢,而是一種自信。需要迎合別人的舉動,可能可以稱作貼心,替人著想,但更多時候只是暗示
別人,我沒自信。

諷刺的是,賽德克巴萊正是一部在講,文化認同被其他民族壓迫而產生反動的電影,如果上英文字幕是為了進軍國際市場參加影展,這當然沒問題,因為此時是用相對國際的語言-英文,讓大家認識我們,如龍應台說的,國際化不是變得更大家都一樣,而是用世界都懂的語言告訴大家我的不一樣。

但假如是在台灣本土,就該用我們的官方語言-中文,來者是客,但作客的人不也是要尊重主人家的規矩,不是嗎?否則大家都如此貼心,而當年賽德克族人都很開心的在自家說日語,也就不會有之後的霧社事件,和這部電影了。

一如林懷民說的:「自己有信心、有尊嚴後,他人便會尊敬你的歷史和文化,不管他們懂不懂你的語言。」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1

滴答的聲音


我一向是個好睡的人,也總是一覺到底。很久很久沒失眠了,而前晚躺在床上、闔眼前,不知為何的,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我可能會失眠。雖然後來我還是睡著了,沒有太多的掙扎,但那個念頭像顆種子,墜入原本平靜無紋的腦海,泛起些微波紋。

我一向相信心理影響生理,也篤信相由心生。睡不著的念頭像顆膠囊,隨著時間緩慢的在意識中溶解開來,清晨四點,如同藥效發作般,我猛然驚醒,雙眼未完全睜開前,雙耳先聽到洗手檯附近,水滴如秒針規律的滴答,躺在床的邊陲發呆,任憑時間如水滴般流逝。約莫過了水滴積滿一碗維力炸醬麵的時間,我才從被催眠似的空白中回神,便起身把右邊的水龍頭開關扭緊,同時發現一個事實-那個睡不著的念頭、那個種子、那個自我贈送的詛咒,成真了。此刻的我,不知該為自己的預言成真感到開心,或為睡不著而感到難過。

我一向不甘寂寞,也樂於從反面解讀事物。正式成為被失眠當作名詞修飾的人之後,我仔細回想最近的生活,假如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那每個失眠人的心中,肯定都有個揮之不去的念頭。不知為何,我慢慢在腦中回憶留學的點滴,好的壞的都有。

霎時,耳邊持續響著的水滴聲消失了,我倒是全身都跳進意識的河流中,用瓊瑤的講法,在回憶裡泅泳。我突然覺得自己好老,失去好多,很多事還沒做,我不是普魯斯特,卻也莫名其妙的追憶起似水年華。想著想著才發現,原來,生活的當下傾向於平淡無味,如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如白開水的恬淡;總是在回憶起來的時候,才充滿滋味。

人生就像一杯茶,是會回甘的。

我一向喜歡短話長說,也過於善感多愁。坐到電腦前,開始在部落格打起字。我想起佐藤津子說過的一句話,『真正的平靜安穩是,在一個波濤洶湧的河道裡,很多的水,但依然覺得很安心。』而失眠的我,在回憶的長河裡泅泳的我,又突然聽到滴答的聲音。後來我才發現,一直沒關緊的,是左邊的水龍頭。

我卻一廂情願的相信是右邊的。


Friday, September 09, 2011

孤獨是什麼 - 短片《Being Teresa》


孤獨是什麼?
孤立和獨立又有什麼分別?

因為上面的問題,我拍了這部短片《Being Teresa》,目的並非找出答案,而是透過尋找 ,讓自己更清楚問題的本質,因為對我來說,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即使是同樣的問題,不同人問,懷著不同動機問,立場觀點都不會完全相同,更遑論答案本身了。

Teresa曾經非常的孤獨,一整個星期說不到一句話,獨自待在房間一整天,不過如她所說的,身邊圍繞著人,不代表因此不會感到孤獨,即使覺得自己孤獨,也不代表就該感到悲傷。無論如何,假如你一直都是個孤獨的人,也不代表就得要改變自己,即使變成一個萬人迷,那個人也可能不是真正的你。

唯有對自己感到舒服,能自在的跟自己相處,才能真正得到快樂吧!我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