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1, 2010

為什麼是英國-與網友Tinkai的對談

以下第一篇是我來英國讀書前,約2008年的夏天,於英國留學版發表的一篇文章,得到了一些迴響。而最近,有位剛來英國讀書不久的網友Tinkai,寫了一篇我覺得很棒的文章給我,其中兩年的工作經驗讓他看到一些台灣和歐洲對於設計的差異之處,正好呼應我之前的另一篇文「很有實力,只是沒創意」

三篇文章互相對話,非當初書寫時的本意,卻相映成趣。


--

為什麼是英國

之前常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選擇英國?而不是美國或其他。畢竟大多數的留學選擇都指向美國,耳熟能詳的校名、地名、甚至文化。

我的答案很簡單,簡單到沒有太多邏輯支撐。

之所以選擇英國,是因為不喜歡美國,但是,最喜歡的是法國。(應該很多人想打我了吧)不過要把法文學到能夠讀書的地步,已經來不及了,而英國的氣味,至少比美國要接近法國。

雖然我極愛看美國的運動,如NBA、MLB、PGA Tour,但除此之外,我對於美國人是沒有太多好感的。他們有值得學習的精神,特別是關於努力成功這件事,但更多細膩的部分,仍舊十分缺乏,而我需要的未來人生,或者說我想成為的人,是亟需很多很多的人文素養與細膩文化來餵養,美國無法給我這一塊,歷史悠久的歐洲可以。

尤其以音樂來說,常聽ICRT就知道,他們不太放甚麼真正搖滾樂的,所以我也只在開車的時候聽些DJ自言自語以及新聞播報,其餘常放的音樂,幾乎都是台灣夜店那些放到快腐朽的芭樂音樂。而英國是搖滾樂一個重要的派別集散地,許多大團的出生地,不去朝聖怎麼行?

尤其學設計藝術的,更需要一個本身就是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來耳濡目染,在美國,除了波士頓與舊金山,或者紐約,其餘根本沒有我想待的地方。而英國的另一個優勢是,離歐洲近,短程機票只要幾百元台幣,甚至聽說過一英磅到北歐的不可思議廉價機票。光這一點,就是美國無法相提並論的。

當然,有人會說美國的學術訓練有保證,而且兩年的課程絕對比英國的一年要來得有價值。

這個論點我不敢否認,但先決條件是看人,對於沒有明確目標、想法的人,在意的才是這種客觀條件,因為你不夠有自信、不夠相信自己的判斷嘛!所以你訴諸客觀的東西來輔佐自己的價值。

這就跟喜歡穿名牌但其實沒有自身美感品味的一樣,究竟是你依賴著那品牌的標籤來彰顯自己,還是你把名牌的設計細節內化成自己的品味呢?真正會打扮的人是那種全身看不出什麼品牌,但你就是會覺得他穿得很有質感而且很好看,然後掀開衣領才發現原來他穿的只不過是地攤貨而已。

所以關於究竟是選擇美國或英國的這種是非題的迷思,只會在那些盲目的人之中發酵,有獨立思考且知道自己要甚麼的人,即使去非洲、印度留學,我都相信回來後他仍舊是一個厲害的角色。
重點根本不是外在的那些頭銜,而是內在是否有那種決心罷了。

本篇為個人意見,純為分享心得,並無戰美國英國之意,用意純粹提醒欲留學者,先想清楚自己要甚麼,而不是哪個比較好的"二元論述",答案永遠只有自己知道,因為每個人要的不同。

沒有哪一國比較好。


----


我是Tinkai,目前就讀於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位於Winchester的Winchester School of Art。突然看到您這篇文章讓我很有感觸。

前陣子在Facebook上遇到多年不見的堂姐,她在加州工作多年,不但已經取得綠卡,也在當地結了婚。面對到她「為什麼不選擇美國」的詢問,我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但心中同時有一個聲音響起:為什麼美國佬都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想去美國?)

從來就不是個想出國念書的人,也從未想過有天可以依照喜愛或取向選擇國家選擇學校,或許我只是和很多人一樣,因為一年制碩士省時省錢又好拿才選擇英國(事實上紐約也有提供這樣的學程)。當我真的到了英國念Communication Design,面對著從未想像過、不知該如何想像起的新環境,我只認為這將會是未來的挑戰與學習,依然沒有想過除了實際考量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潛在因素,讓我從不曾將其他國家列入考慮,一心就認定自己必須前往的所在是英國呢?

我很愛巴黎,但我想我並不是著迷於巴黎既有觀念中的「浪漫典雅」。

聖誕節前剛結束第二次巴黎旅行回到倫敦,踏出歐洲之星St Pancras車站的那一刻,相較於多樣文化融合、摩登現代且五光十色的倫敦,我已經開始想念姿態悠然自在、寬廣白淨、氛圍醇厚的巴黎了。

看到您說「英國的氣味,至少比美國要接近法國。」「很多很多的人文素養與細膩文化來餵養,美國無法給我這一塊,歷史悠久的歐洲可以。」我才發現似乎真是這樣。我是說,與其要我學黑人黑話黑rap,我還寧願學正統文縐縐的英語;與其要以前大學主修數位媒體的我做前衛實驗3D
電腦動畫,我比較傾向典雅優美的傳統平面設計。

或許我也像馬世芳「身體裡裝了個老靈魂吧」,也或許不是。

特別是來到英國開始課程之後,我越來越感覺他們非常看重發想的過程、主題和創作者(設計師)本身的主觀連結、與日常生活的關連,這些都是我在台灣教育中未曾感受到的,我也越來越認同這是設計師養成中應該接受的必備訓練,而並非只是一味看重最新技術的使用。

事實上,我還是非常肯定台灣的設計與美術工作者很有天分與才華,只是環境使然,讓多數人變得過度看重型式而忽略內容。看到台灣這幾年越趨華麗但進入門坎卻似乎越來越低的平面設計實務業界,我很感歎。華人總是很快速地就能學得表面型式,而且青出於藍,做得又快又好,還能融會貫通地運用其他相關領域,但是對於歐美設計師之所以採用這種型式的原因與背景卻不了解,甚至認為自己不需了解只需懂得運用即可。

或許在我自己兩年多的工作經驗中,我也曾是這麼做的人也說不定。

一個不小心好像說了太多無關緊要的事情,希望沒有佔用您太多時間。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非常想要與您多聊聊,您的blog中,「
【廚房機密檔案】當我們一起做雞」這篇文章也是常常在宿舍與不同國籍室友共煮同享的我,完全感同身受到似乎已經聞見了剛上桌食物的蒸騰熱氣。

也希望這陣子的大雪沒有對您造成太多影響。

Best wishes,
Thank you very much.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妳們好,
我是即將要去Southampton的學生
想問一下有關的訊息,不知道方不方便?

El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