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07, 2014

唱自己的歌【醉鄉民謠 Inside Llewyn Davis】





我一直到二十多歲,才稍微開始接觸流行歌以外的音樂,當時聽著甫出道的陳綺貞、黃小楨,再聽到國外的Bob Dylan、Leonard Cohen等,再慢慢往回追溯台灣早期的胡德夫、李雙澤等,逐漸建立自己音樂喜好的認知,每當有人拿著一把吉他或其他簡單樂器,撥弄彈奏簡單和弦,誠摯單純的嗓音,唱著如詩一般的歌詞時,身為聽眾的我幾乎無法抵抗那種唱進靈魂的純粹魔力,後來我才知道,那叫做民謠/民歌(folk music)。 

如同Llewyn Davis在電影中說的,「If it was never new and it never gets old, then it's a folk song.」,民謠之於音樂,如同經典款之於時尚,未必有新意,卻永遠不退流行。於是當科恩兄弟選擇美國60年代民謠作為故事背景,似可預見科恩兄弟身為樂迷的感時傷懷,隨著年歲漸長,作品亦越趨溫暖。

電影故事線如民謠的旋律般簡單,一個才華洋溢的民謠歌手Llewyn Davis,在紐約冬日為現實生活掙扎,渾身家當只有一把吉他,居無定所,流連借宿朋友家,唱片賣不出去,每晚在各live house演出,期待自己被看見,卻發現多數聽眾在意的不是音樂本身,而是表演者的外表形象魅力等其他。不願與夢想妥協的他,帶著從朋友家溜出的橘色貓,搭著便車去芝加哥的唱片公司找機會,直到名製作人聽完他現場演奏後說:「I don't see a lot of money here..」某種程度宣判他音樂在商業上的死刑,逐漸對音樂死心的Llewyn Davis,並沒有如其他電影的勵志小人物,最後透過堅持,得以走向成功的結局,相反的,電影的結尾恰巧就是開頭。

貫穿整片精神的,也就是頭尾兩場看似幾乎一模一樣的戲,Llewyn Davis在Gaslight煤氣燈酒吧表演全片最動人的一首民謠"hang me, oh hang me",頭尾兩場表演結束在酒吧外,皆不約而同莫名被陌生人揍了一頓,教訓他如何尊重別人的表演(那些他不認為是表演的表演),宛如被現實生活重擊的他,坐在原地,人生經過一番掙扎,仍絲毫沒有任何改變(甚至以編劇的概念來說,都是徹底的失敗,角色處境竟然沒有任何進展)。不過科恩兄弟的與眾不同和偉大之處就在這裡,給悲劇性格的人來解讀,可能會是,人生毫無希望的停滯感;給樂觀性格的人來解讀,或許變成,再慘也不過回到原點,不如就繼續堅持夢想,彈奏屬於自己的歌吧!於是整部電影如同一首吟唱不墜的民謠,反覆傳唱而在內心深處低迴不已。

也許坐在煤氣燈下,溼冷地面上隱隱作痛的Llewyn Davis,永遠都無法開啟自己的民謠時代,也不清楚在Gaslight酒吧內接續他在台上彈唱的,是當時沒人知道會從此掀開民謠復興史,名為Bob Dylan的小伙子。但經過這三五日在音樂中的掙扎,什麼都沒得到的他,至少最後知道了那隻橘色貓的名字,尤里西斯(Ulysses)。

Llewyn Davis沒有變新也沒有變舊,他離不開民謠,民謠也沒有離開他。



Thursday, January 02, 2014

我的2013年好片名單




2013這年莫名跟電視台簽了合約,成了紀實節目的編導,鎮日在電視劇組裡走跳跟拍,當初甫畢業很幸運就被投資拍了兩部短片,走得太快,沒好好紮實累積,回顧這一年,拍了很多,想了很多,某種程度來說,是讓自己創作沉潛、練功的一年。

自然的,看了更多電影,讀了些書,其中有本董橋「跟中國的夢賽跑」,讀來往往會追憶當初英倫生活的時光點滴。如今身在家鄉,有時想想,不也正在自己的夢中跑著?每每念頭至此,就倍感幸運與珍惜,願新的一年,每個人都能「跟自己的夢賽跑」。

還在跑著,沒停,就別輕易醒來。


以下排序無任何意義,單純是想到即寫,末尾附上未看但很可能會排入的電影。

1. Stories We Tell
金馬影展時,手中多的票 ,便隨意劃這片,意外的好看,金馬影展看的第一部片,大概也是最好看的一部。是加拿大名演員Sarah Polley執導的紀錄片,講自己的媽媽、自己的爸爸們、自己懸疑的身世,這類私電影很容易讓觀眾落入干我何事的無關痛癢,但導演的真誠坦然與美學品味,造就了可能是2013年最打動我心的電影,觀影過程又哭又笑,私心期待其在奧斯卡有所作為。

2. 一代宗師
看王家衛的電影,故事和敘事從來不是重點,而是那份細膩的情懷,是那股感受自身文化之美的沉溺。當代的華語電影,西化嚴重不說,缺少的更是肯定自己的風骨。王家衛便是少數還在把精緻中華文化、武術精神介紹給世界的電影創作者,僅憑這份心意,便已足令全世界的電影人尊敬,一代宗師堪稱去年華語電影的面子,更是裡子。

3. Frances Ha
把法國新浪潮帶到紐約,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結構簡單故事簡單,情感卻不簡單,彷彿苦中帶笑的哈哈哈,總是有多層次的情感意含,所有成長路上,特別年屆三十的而立不而立青年,在片尾紙條摺起來時,多少都會感覺坐在戲院椅子上的自己,好像也被折了一下那樣。(前陣子寫的觀影心得)

4. 築巢人
大概是台灣去年最好的紀錄片,甚至是最好的台灣電影。當初在公視首播看完整片,對片尾久久無法釋懷,堪稱2013最意味深長的電影結尾。自閉症的議題並非新穎,而是導演的視角讓此片值得反覆觀賞,看了這麼久電影,鮮少真正被電影挑戰過,此片為其一。攝影與敘事充滿美感,在寫實風格中帶著數位感的詩意,是台灣電影粗製濫造、感動熱血氾濫,缺乏美學品味,缺乏態度觀點的最好對照。(今日1/3戲院上映,有空去看,不會後悔的。)

5. Oslo, August 31st
北歐電影的冷調憂鬱,鏡頭語言表現到極致,這是需要一點心境去體會的電影,看似單調的敘事,卻有種北國風味的簡單純粹,孤單的感受,絕望的心碎,像杯透明無味的酒,喝下久久才感到銷融的溫熱,那股熱,卻在心中維持很久,很久。 (年中寫的觀影心得)

6. 天注定
從不諱避我對賈樟柯的崇拜,他電影的文學性和在地性,是令我著迷的長久原因。天注定是個走向類型的驚喜,即使整片氣勢因被分成四個角色四個段落而在後段稍微削弱,不過賈樟柯對當代中國社會弱勢的關注和同情,在他暴力手法中取得一個美好的平衡,其寫實的眼光,同電影感的追求,對現代社會的無奈和悲懷,都與當前中國的現實接了地氣。

7. Before Midnight
相較前兩集,私心最愛這集。驚訝導演選擇希臘作為終篇的眼光,悲劇被發明的地方,陳述著可能因為有點過於真實而不全然美好的故事,卻也因為這一點點的殘忍,這一點點的誠實,更讓人反覆回味。對白機智,幽默感渾然天成,希臘的悲劇性有種陽光普照的美,愛情本如是不完美,關係隨著歲月拉長,看似平淡,實則因為那些好與不好而共同美麗起來。

8. 爸媽不在家
精心設計,看完最先想到的四個字。流暢自然,與清新的色調,海報上的書法字體同樣寫意。不是令人驚喜的電影,卻也找不出破綻撻伐,觀影中想到李安父親三部曲,觀影完想到楊德昌的一一,台灣新電影不死,在新加坡重生。

9. Gravity
這片證明,科學科幻的發展極致其實充滿哲學意味,甚至接近神性。所有太空裡孤寂的精彩,其實Stanley Kubrick四十多年前都做過了,但這片大概是目前為止最接近2001 Space Odyssey的一部。

10. 明天記得愛上我
故事架構宛如同性戀版的一一,少了沉重多了都會感的淡然幽默,台北忽然多了點質感,視覺上和心理上都是。片中亮點個人想到小野老師撐著傘輕盈的飛上天,自己多餘的解讀是,台灣新電影的時代就這樣也輕盈的飛去另一個遙遠的地方。台灣需要更多如此有品味的電影,商業的也好藝術的也罷,品味是這片給其他台灣電影最好的示範。

11. Django Unchained
Quentin Tarantino的名字出來,什麼題材都無關緊要了,繼之前屠殺納粹,充滿商業和藝術眼光的Quentin,自然不會在他的左輪手槍或皮鞭下放過種族歧視者,延續他一貫的惡搞風格,娛樂性和電影感的手法平衡,早已是大師級的輕鬆寫意,英文聽力好點的話,別看中文字幕,緊緊追隨飾演獵人頭醫師Christoph Waltz的嘴巴,他吐出的每字每句,都是一次精彩。

12. 窮人 榴槤 麻藥 偷渡客
趙德胤也許是台灣藝術電影的未來,即使他目前多聚焦在緬甸的土地。他對電影美學的營造有種渾然天成的洞見能力,否則很難想像如何用單眼相機在一兩年內拍出兩三部長片加好幾部短片,在我看來,其實他們都是同一部電影,關於趙德胤的鄉愁與過去,也讓人不自覺期待他的未來。


想看未看而未列的:

Like Father, Like Son
郊遊
Blue Jasmine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Inside Llewyn Davis
Nebraska
暑假作業
I'm So Excited
Fruitvale Station
12 Years A Slave


我的2012年好片名單

Wednesday, December 18, 2013

格格不入後青春的舞步【Frances Ha 紐約哈哈哈】


我沒去過紐約,沒去過木心筆下的瓊美卡,也沒到過伍迪艾倫鏡頭下的曼哈頓。不過看完【Frances Ha】,紐約看起來不再只是紐約,也像其他地方,任何充滿年輕人的地方。

記得在英國初期的時候,搬家是常有的事,自己的住所如同約會對象,很難固定下來,無論租的公寓在哪,都會有幾個室友,大部分都是跟自己一樣,過度教育(over-educated)的年輕人。沒約會的晚上,就跟室友們搭伙晚飯,共擠在沙發上看電影DVD或去朋友家聽黑膠唱片,共享一瓶超市打折紅酒,每個星期五開始的週末,如果沒去別人家的公寓派對,也很可能回家一開門發現,派對也在我家,客廳擠滿陌生人,每人拿著大賣場買的廉價塑膠杯盛著紅牛摻伏特加(Vodka Red Bull),杯酒交觥,不斷穿梭人群,找尋順眼的人聊天,不順眼的也聊,隔天Facebook又多了幾個朋友;如在人堆裡感到尷尬,就不停穿梭、說借過,或不停倒酒讓自己看起來很忙,最後眾人皆醒我獨醉。這種狀態一如Frances Ha前半部的剪接手法,每個鏡頭破碎而短暫,淺嚐即止片中主角Frances Halliday與好友在紐約生活的吉光片羽,青春瑣碎而浮動。

Frances無固定住所,二十七八歲想成為職業舞蹈家(professional dancer wannabe),實則窩在舞團打零工,後青春期的不合時宜與笨拙(clumsy),宛如她高大身軀在舞者群中僵硬突兀,甚至不知哪根筋不對,跑回自己念的私立名校Vassar College和大學生一起打工,思考未來。好姐妹拋棄了她,準備邁向穩定的人生走去:穩定的男女關係、穩定的收入、穩定的住所(甚至升級到高級的翠貝卡區了..),Frances卻獨自留在原地,生理上心理上乃至人生階段上,都是無法更新。在菁英階級(投資銀行家、律師等) 的社交聚會中,Frances更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令人難為情,舉止未經修飾,談吐大剌剌,絲毫不入流,無所事事成為了一種不堪與原罪。可貴的是,她卻也在此真誠道來全片最棒的一段台詞:

「我心目中對於關係的追求是這樣的一個瞬間,就是在人聲鼎沸的場合,人來人往的壅擠空間中。在妳感覺格格不入顯得有些不安時,會忽然對到一雙眼神,妳們隔著距離互相注視著,沒有交談卻感到安心且被理解,彷彿妳們倆不在這個空間般。妳知道嗎?我們存在的空間其實同時間有很多次元,都只是瞬間或頃刻。但為了這樣的一刻,我願意花時間去等待,這種屬於我心目中最美好的情感方式,或生活。」

不過Frances不只是等待,她嘗試過追尋些什麼,好比積極向舞團爭取舞者的位置,也刷爆信用卡去了趟巴黎二日遊,不像尋常的勵志電影,壯遊或流浪之後便會改變什麼,Frances的巴黎沒有新浪潮電影的浪漫情懷,僅有受時差之苦的昏睡(雖然艾未未說青春就是昏睡),以及比舒哥國治還要更加無目的的街頭晃蕩,造就可能是電影史上最乏味無趣的巴黎之旅,雖令人心碎,卻更寫實 (如果你曾聞過巴黎地鐵的飽滿尿騷味應該就會明白..)。

三十歲左右是個尷尬的年紀,每個人都在找尋自己的定位,派對少了,三五好友的聚會,聊天的內容在電影音樂藝文哲學之外,偶爾會出現關於結婚的字眼,當然字裡行間最熱門的還是對未來的憧憬:我想在牛津教書、我想成為人類學家、我想當小說家、我想拍電影、我想以演奏維生,彷彿以不切實際的藝文作為實際的職業,是徬徨精神上的一大勝利。

Frances和好姐妹Sophie兩人關於夢想職業的談話言猶在耳,時間過得太快,選擇越來越少。正以為邁向尾聲的電影會以主角妥協的姿態徒留遺憾,遺憾是有,但也意外的勵志起來,Frances做起了原本不以為然的舞團行政工作,當起上班族,同時,最重要的是這個同時,她開始編舞,乍似夢想破滅的妥協,實則不然,Frances自己沒跳舞,卻用另一種形式,精神上的那種,繼續跳著,甚至讓其他人跳著專屬她自己風格的怪誕詼諧舞步,一如Frances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公寓,信箱名條上的名字因為紙條太長,擠不下Frances Halliday的全名,但她折了一下,變成Frances Ha。

最後,在人聲鼎沸的場合,人來人往的壅擠空間中,Frances在遠處對到了Sophie在看著自己的眼神,她們隔著距離互相注視著,沒有交談卻感到安心且被理解。人們都以為Frances變了,終於成熟了之類的那種改變,唯有Sophie知道,她一點也沒變,Frances只是長大了,但沒有變老。

她只是把自己折了一下,如此而已。


Friday, November 08, 2013

老鋼琴家的童年往事






今晨早起,欲讀書寫字之前,想放些能讓人專心閱讀的音樂,隨意在YouTube上搜尋古典樂,想說無人聲吟唱的都好,便任其自動播放,自顧自進入讀寫狀態。

不過當這支影片開始的頭幾秒,瞬間我停止手邊工作,像被襲擊似的坐在原地。原來是鋼琴大師Horowitz第三次復出,於1986年重返當時仍為蘇聯的莫斯科演奏,當時他已高齡82歲(他1989也就是3年後離世),回到他的祖國,詮釋舒曼以成年人回憶童年的經典樂章Kinderszenen之中的幻想曲Träumerei(Scenes from Childhood)。

看著他老邁的身軀,經歷人生的臉龐,彈著追憶童年時光的旋律,特別是在幾十載歲月流逝後回到自己的家鄉(雖是烏克蘭基輔人,但當時都算是蘇聯),每個音符都像是用盡生命的歷練來抒發內心,也早就脫離早期喜好炫技的自己,真正達到對音樂理解而舉重若輕的境界,難怪台下的觀眾全都如癡如醉,我也毫無預警的淚水直流。

再讀了底下影片的評論意見,某網友說的一句話,餘韻不決,令人為其短短2分23秒的彈奏,縈繞低迴整日,甚至一生。

"That night, people who couldn't get tickets, stood outside, in the rain, even though they couldn't hear a note of the concert. Just knowing he was there."



Monday, August 19, 2013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近日迷上跑步,連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雖喜愛運動,卻總脫不了有球有洞的那種,無球無洞也無競賽性的慢跑,一條無止盡的環狀跑道,一雙球鞋,一個人,踏破鐵鞋跑到底,終究還是一個人,聽起來太孤單,特別是何志武說每當失戀他就去跑步。不輕易失戀的我,也決定了不能輕易跑起步來。

不過人生很奇怪,越不想遇到的人你總會在電梯裡遇到,越不想做的事你剛發完誓就會自動自發去做,而且毫無原因可尋。某次整日枯坐在房內剪接和趕稿,頭昏眼花的看著黃昏將盡,體內腦內如塞了一堆發臭髒衣的洗衣機,未經思考便把電腦一關,跑鞋一拎,往操場奔去。我在200公尺一圈的跑道上狂奔,真的是毫無保留的狂奔,當下全身每個毛孔都綻放似的,任憑累積的失意與沮喪點滴排出,最後雖只跑了20圈,約四千多公尺,卻是自新竹中學每年五公里的越野賽跑之後,最長的距離。

跑完後,整個人有種小小重整的舒暢感,有人稱作runner's high,聽說跟吸食迷幻藥後有異曲同工的感覺。自此跑步於我,一如喜歡上討厭的人,夾雜著某種矛盾的愛意,過程的辛苦帳不提,咬牙跑完後,幾乎是某種精神上的救贖那樣,充滿療癒效果。從那之後,前一晚進食太豐盛,或心情鬱悶,隔天你就會在跑道上目睹我的自我贖罪/解放過程。雖是玩票性質,也沒刻意訓練,但給自己的課題就是: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於是,算是十分資淺跑者的我,胸無大志的每次跑個4千、5千或偶一為之的6千公尺,倒也相安無事。直到今天,買了本台灣少見的跑步雜誌,讀了篇深刻的跑者採訪,其中某句話整個襲擊了我:「跑步,好像可以讓你知道,怎麼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闔上書本,踩著跑鞋,我再一次往操場奔去,不知道是否因為特別暖身舒展的緣故,還是被鼓舞的精神力量格外強大,一上跑道就感覺今日體態異常輕盈,跑了半小時仍未有倦意,就這樣像阿甘那樣什麼都沒想的一直跑一直跑,不知不覺就跑完了50圈,手機軟體顯示11.6公里,花了一小時又三分鐘。

奇怪的是,除了小腿和膝蓋微微痠痛,並無特別疲累,心理上更有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我想就是這樣的感覺吧!我開始懂得和自己的身體對話,慢慢學會如何不放棄。也許我一直都還是那個討厭跑步的我,可是終究,跑步之神沒有因此討厭我,而是讓我知道,所有的不如意,都可以在操場上解決,人生來一回不也就是在繞圈圈,有起點有終點,有失魂落魄、有想放棄的時候,但如楊絳的【一百歲感言】說的:世界終究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雖然聽起來孤單,卻有種莫名的暢快,至少我知道,我正往變成更好的人這條路上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