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5, 2014

走上獨立之姿


非常久沒有個人的影像作品,甚至文章也不怎麼寫了,但最近突然覺得這樣下去不行,許多人事物經過自己,僅憑記憶實在不可靠,人是健忘的,情感是當下的,時間是殘酷的。於是想開始拾起那種邊寫字邊拍片的節奏,沈澱太久,只會積累厚厚的一層灰,而不是回憶。好友郭婷好心腸的說,你只是厚積薄發,自覺慚愧,經她脫口而出才知道這成語的意思,趕緊多讀了幾本書,贖罪。

碎碎念結束,想分享一個過時的好消息,2012年拍的短片「Takeaway」,在坎城的市場展Cannes Court Métrage中賣出版權給美國獨立電影平台Seed&Spark,沒看過想看的朋友可以透過此平台線上觀看,99美分可以看三天,聽起來滿划算的(開始老王賣瓜起來..)。

http://www.seedandspark.com/cinema/takeaway

雖然我應該一毛錢都不會分到,但這也算是某種程度的肯定吧!過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從甫拍完片的失落(覺得自己根本不懂影像語言),再到決心沈潛練功而暫時告別創作,期間完全沒盡力推銷影片再加上自己毅然決然的回台,回想實在愧對那始終熱情的製片Grant,以及亟欲栽培我留在當地的蘇格蘭紀錄片協會,只因為我一個小小自私的念頭:想說自己家鄉的故事。

回來良久,沒說什麼故事,甚至對拍片以及創作的熱情也一度消磨殆盡。只是花了許多時間跟著台灣電視圈的不健康環境一起消耗,最終了解到,自己的救贖終究得靠自己,我擅長的事情就是創作,為何要屏棄它呢?

索性電視台結案之後,我決定真正走上獨立之姿,也才真正再度從內心深處感到對於創作的渴望,原來環境真的會改變一個人。身為創作者,我似乎麻木了好一陣子,總是說服自己還有時間,其實沒有了。我得加緊腳步,像當初一樣,不只是抓住機會,而是自己創造機會,不等待貴人,而是做自己的貴人。

心的力量很大,是我習慣把自己想小了。





Monday, October 06, 2014

山的後面是什麼




前陣子終於把電視台的案子作結,一年的時間獨自又拍又剪又後製,弄了共六集,每集近30分鐘的系列紀實節目,算算也近乎兩部電影長片的長度,雖導演手法技術質感仍嫌稚嫩,太多遺憾,回頭看仍覺這段時間未白費,因是電視劇的幕後紀實,多少從拍紀錄片中學到拍劇情片的經驗,彌足珍貴。

對己身敘事的能力稍稍增點信心,接下來沒想太多,繼續累積,很久沒創作了,感覺體內有股渴望,想說些事情,想拍自己作品的念頭揮之不去。於是寫了部關於香港的三十分鐘短片,與在鳳凰衛視工作的朋友合作,改編她在南華早報的專欄故事,靈感激盪都在網上,創作過程僅止短短幾天,非常過癮的一次合作經驗,希望最終能拍出來。

未間斷大量觀影、閱讀,從其他精采創作者身上,總會得到力量,也會激勵自己要更努力,要對得起自己的人生。如王家衛說的,做事情要下功夫,功夫就是時間,把「一代宗師」又看了一遍,之前不懂的,這次全懂了,他追求藝術追求完美,以生命拍電影的精神,完完全全震撼了我,再加上前幾天又把「阿飛正傳」複習一遍,完全沉溺於張國榮舉手投足的身影,60年代拉美風情的配樂,之於電影,王家衛絕對是我心中的一代宗師。

在「東邪西毒」裡有那麼一句話:「每個人都會經過這個階段,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山後面,你會發現沒什麼特別。回望之下,可能會覺得這一邊更好。

而碰巧在夏天結束秋天開始之時會遇上我的生日,已經不願把慶祝儀式放在心上,便儘量低調不希望有人提及,三十歲後的生日之於我,是種磨難與考驗,代表時間又少了一點,要儘快創作些什麼,才不虛此生。不過有朋友提醒我,其實以生日當作開場白也是敘舊很好的藉口,想想便釋懷。也確實接到不少久未謀面老友捎來的近況報告,感動之外,也感嘆時光飛逝,得好好珍惜每段友情與關係。

生日那天,我避走城市去周間無人的七星山,登頂過程身體始終被薄薄的一層霧氣繚繞,像是永遠不會散去似的,走到臺北市最高峰時,四周全是白茫茫一片,預期的開闊風景只存於十年前首次登頂的回憶中,臺北變得如何,無從于此得知,不過知道自己確實是非常不同了。下山時走到小油坑,初秋的涼風吹拂,忽然把雲霧一把吹開,霎時原本看不見的,此時全看見了。可惜看見的是山的背面,只有遠處那小小的停車場,而非整個城市了。

「至於以前看見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什麼,我現在已經不想知道了。」




夏明珠 (轉貼)



讀完好久以後仍然忘不了這篇,特別在一個月前的上海旅行歸途,又讀了一遍,因親身踏過十里洋場、木心的故鄉烏鎮,更覺深刻難忘。與不熟識木心的朋友分享..



文:木心


在我父親的壯年時代,已婚的富家男主,若有一個外室,輿論上認為是「本分」的。何況世傳的宅邸坐落於偏僻的古鎮,父親經營的實業卻遠在繁華的十里洋場。母親、姐姐、我守著故園,父親一人在大都市中與工商界同行周旋競爭,也確實需要有個生活上、社交上的得力內助,是故母親早知夏明珠女士與父親同居,卻從不過問,只是不許父親在她面前談起。


寒假,古鎮的雪,廟會的戲文,在母親的身邊過年多快樂。暑假,我和姐姐乘輪船、搭火車,來到十里洋場,父親把我們安頓在他作為董事長的豪華大旅館中。姐姐非常機靈,而且勇敢,摸熟了旅館附近的環境後,帶著我,不斷擴大著遊樂的範圍。旅館中上自經理下至僕從,悉心照料我們姐弟二人,任何東西開口即得,就怕我們不開口。父親似乎知道不會出事,他也沒有餘暇來管束我們,倒是夏女士,時常開車來接我們去她的別墅共餐,問這問那,說到融洽處,要我們叫她「二媽」,我和姐姐便笑而不語了─母親並沒有叮囑什麼,是我們自己不願如此稱呼。她那西式的美貌、瀟灑的舉止,和藹周到的款待,都使人心折,但我們只有一個母親,沒有第二個。而且她一點也不像個母親,像朵花,我和姐姐背地裡叫她「交際花」。姐姐告訴我,夏女士是「兩江體專」的高才生。「高才生」我懂,就是前三名,平均分在九十分以上的學生。「兩江體專」是什麼?我只在故事裡聽說過「兩江總督」。姐姐說,是浙江、江蘇兩省聯名合辦的體育專科學校,夏女士是游泳明星、網球健將。我聽了,不禁升起了敬意,可是這敬意又被夏女士的另一稱號所沖淡。姐姐說旅館斜對面不是有一家很大很大的理髮廳嗎,夏女士就是「白玫瑰理髮廳」的老闆娘。老闆娘?我討厭。所以每見夏女士,我便暗中癡癡忖度,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哪些是「老闆娘」,哪些是「運動健將」,越想越糊塗,受夠了迷惘的苦楚。姐姐說,管她呢,反正我吃她給我的五香鴨肫肝,穿她給我的紗裙子。還不是爸爸的錢?我也吃鴨肫肝,我穿背帶褲、白麂皮高筒靴。還不是爸爸的錢?(那是夏女士陪我們去挑選、定制的,如果我們自己去,店家哪會這樣殷勤,兩次三次試樣,還送到旅館裡來。)奇怪的是,一進店,她就說:「你喜歡這種皮靴,是嗎?」我高興地反問:「你怎會知道?」「很神氣,像個小軍官。」我非常佩服她,她與我想的一樣。姐姐的心意也被猜中,她是小小舞蹈家,薄紗的舞衣,一件又一件,簡直是變魔術,使我自怨不是女孩子。因此我走起路來把靴跟磕得特別響,雖然我不能跳舞,但在路上,還是我神氣。


假期將盡,父親給了我們一大堆文具、玩具、糖果、餅乾,還有一箱給媽媽的禮物,說:「對不起,我一直沒有陪你們玩,怎麼樣,過得好不好?」

「還不錯。」我答。
「什麼叫還不錯?」
「還可以。」我解釋。
「不肯說個『好』字嗎?」
「還好。」我說。
姐姐接口道:「很好,我和弟弟一直很快樂。」
爸爸吸雪茄,坐下說:「回去媽媽問起來,你們才該說『還好』,懂嗎?」
「我們知道的。」姐姐回答了,我就點點頭。
爸爸把我拉到他胸前,親親我,低聲說:「你生我的氣,所以我喜歡你。」

歸途中,我們商量了:媽媽一定會問的,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賽馬、跑狗、溜冰、卓別林、馬戲團─講;別墅裡的水晶吊燈、銀臺面,夏女士唱歌、彈琴、戴金剛鑽項鏈─不講;波斯地毯、英國笨鐘、撒尿的大理石小孩─也不講;至於理髮廳,媽媽來時也住這旅館,也會到那家理髮廳去,可是媽媽不會問「你們老闆娘是誰」,我同意姐姐的判斷。兩個孩子雖然不懂道德、權謀,卻憑著本能,既要做母親的忠臣,又不做父親的叛徒。

到家後,晚上母親開箱,我和姐姐都驚嘆,怎麼一隻箱子可以裝那麼多的東西。看媽媽試穿衣服時開心的樣子,我心裡忽一閃─是夏女士買的。還有整套的化妝品,像是外科醫生用的。另外,有一瓶袪斑霜,我問:「媽媽,你臉上沒有斑啊?」


母親伸給我一隻手:「喏,也奇怪,怎麼手背上有斑了,最近我才發現的。」

在孩子的心裡,暑假年年有,爸爸年年歡迎我們去,媽媽年年等著我們回,一切像客廳裡的橢圓紅木桌,天長地久,就這樣一直過下去。哪知晴天霹靂,父親突然病故,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前一年。從此家道中落,後來在顛沛流離的戰亂中,母親常自言自語:「也好,先走了一步,免受這種逃難的苦。」

父親新喪不久,夏女士回到這古老的鎮上來了。她原是本地人,父母早亡,有三個兄弟,都一無產業二無職業,卻衣履光鮮,風度翩翩。鎮上的人都認為是個謎,謎底必然是罪惡的。夏明珠綽號「夜明珠」,這次回鄉,自然成了新聞,大家都說夜明珠被敲碎,亮不起來了。

我父親亡故後,她厄運陡起,得罪了洋場的一個天字號女大亨,霎時四面楚歌,憋不過,敗陣回歸。從家具、鋼琴也運來這點看,她準備長住─像她那樣風月場中的人,古鎮與她不配。她也早為古鎮的正經人所詬誶謠諑,認為她有辱名城。所以,據說夏明珠確是深居簡出,形如掩臉的人。當時消息傳入我家,母親輕輕說了句:「活該。」

母親不認為夏明珠會看破紅塵,而是咎由自取,落得個慘淡的下場,抬不起頭來。

夏女士幾次托人來向我母親懇求,希望歸順到我家,並說她為我父親生下一女,至少這孩子姓我們的姓。母親周濟了錢物,對那兩個請願,始終是凜然回絕的。有一次,受夏女士之托的說客言語失當,激怒了母親,以致母親說出冷酷的話:「她要上我家的門,前腳進來打斷她的前腳,後腳進來打斷她的後腳。」

我在旁聽了也感到寒慄,此話不僅辭意決絕,而且把夏女士指為非人之物了。

說客狼狽而去,母親對姐姐和我解釋:「我看出你們心裡在可憐她,怪我說得粗鄙了。你們年紀小,想不到如果她帶了孩子過門來,她本人,或許是老了,能守婦道像個人;女孩呢,做你們妹妹也是好的。可是夏家的三兄弟是什麼角色,三個流氓出入我家,以舅爺自居,我活著也難對付,我死了你姐弟二人將落到什麼地步。今天的說客,還不是三兄弟派來的,我可只能罵她了。」

由於我自私、自衛的本能,加上我所知的那三兄弟奇譎的惡名,聽了母親這段話,我彷彿看到了三隻餓鷹撲向兩隻小雞,母雞毛羽張豎,奮起搏鬥─我不怪詩禮傳家的母親忽然惡語向人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我們輾轉避難,居無定所。苦苦想念故園,母親決定帶我們潛回老家,住幾天,再作道理,心意是倘若住得下來,就寧願多花點代價、擔點風險,實在不願再在外受流離之苦了。

當時古鎮淪入日本法西斯軍人之手,局面由所謂「維持會」支撐著。我們夤夜進門,躲在樓上,不為外人所知,只有極少幾個至親好友,秘密約定,上樓來一敘鄉情,入夜重門緊鎖,我和姐姐才敢放聲言笑。我們在整個宅邸舊地重遊,比十里洋場還好玩,甚而大著膽子闖進後花園,亭臺樓閣、假山池塘,有明月之光,對於我們來說,與白晝無異。實在太快樂,應該請母親來分享。

暢遊歸樓,汗涔涔、氣喘喘,向母親描述久別後的花園是如何如何好,母親面露笑容,說:「倒像是偷逛了御花園,明夜我也去,帶點酒菜,賞月。」


洗沐完畢,看見桌上擺著《全唐詩》,母親教我們吟誦杜甫的五言七言,為了使母親不孤獨,我們皺起眉頭,裝出很受感動的樣子。母親看了我們幾眼,把詩集收起,捧來點心盒子─又吃到故鄉特產琴酥、姑嫂餅了,那是比杜甫的詩更容易體味的。

這一時期,管家陸先生心事重重,早起晏睡。門鈴響,他便帶著四名男仆,親自前去問答。如果要外出辦事,瞭解社會動態,他總是準時回返,萬一必須延遲,則派人趕回說明,怕母親急壞了。

自從夏末潛歸,總算偷享了故園秋色,不覺天寒歲闌,連日大雪紛飛。姐姐病了,我一人更索然無緒,槍聲炮聲不斷,往時過新年的景象一點兒也沒有,呆坐在姐姐的床邊,聽她急促的呼吸,我不由得也想生病躺倒算了。

一日午後,陸先生躡足上樓梯,向我招招手,我悄然走出房門,隨他下樓。

「夏明珠死了!」
「怎麼會呢?」
陸先生目光避開,側著頭說:「我要向你母親詳說。」
「不行,你詳細告訴我,我知道該怎麼說。」
「應該我來說,而且還有事要商量。你上去,等你母親午睡起身,盥洗飲茶過後,你到窗口來,我等在天井的花壇旁邊。」
我上樓,母親已在盥洗室,等她一出,我便說陸先生有事要商談,母親以為仍舊是辦年貨送禮品的事,喃喃道:「總得像個過年。」

我開窗走上陽臺,向兀立在雪中的陸先生揮手。陸先生滿肩雪花地快步上樓,一反往常的寒暄多禮,開口便說:「昨天就知道夏明珠女士被日本憲兵隊抓去,起因是琴聲,說是法國《馬賽曲》。憲兵隊長一看到她,就懷疑是間諜。那翻譯纏夾不清,日本人故意用英語審問,她上當了,憑她一口流利的英語為自己辯護,加上她的相貌,服裝又異乎尋常地歐化,日本人認定她是潛伏的英美間諜,嚴刑逼供。夜裡,更糟了,日本人要汙辱她,夏女士打了日本人一巴掌,那畜生拔刀砍掉了她的手。夏女士自知無望,大罵日本侵略中國,又是一刀,整只臂膊被劈下來…我找過三兄弟,都已逃之夭夭…她的屍體,被拋在雪地裡─我去看過了,現在是下午,等天黑,我想…」

我也去…陸先生想去收屍,要我母親做主,我心裡倏然決定,如果母親反對,我就跪下,如果無效,我就威脅她。

我直視母親的眼睛,她不回避我的目光,我清楚看到她眼裡淚水湧出─不必跪了,我錯了,怎會有企圖威脅她的一念。

母親鎮靜地取了手帕拭去淚水,吩咐道:「請陸先生買棺成殮,能全屍最好,但事情要辦得快。你去訂好棺材,天一黑,多帶幾個人,先探一探,不可莽撞,不能再出事了。」

我相信陸先生會料理妥善,他也急於奉命下樓,母親說:「等著。」她折入房內,我以為是取錢,其實知道財務是由陸先生全權經理的。

母親捧來一件灰色的長大衣,一頂烏絨帽:「用這個把她裹起來,頭髮塞進這帽裡,墊衾和蓋衾去店家買,其他的,你見得多,照規矩辦就是。還有,不要停柩,隨即葬了,葬在我家祖墳地上,不要平埋,要墳墩,將來補個墓碑。」

當時姐姐病重,母親不許我告訴她,說:「等你們能夠外出時,一同去上墳。」

夏女士殮葬既畢,母親要陸先生尋找那個希望成為我妹妹的女孩。

數日之後,回復是:已被賣掉,下落不明。

摘自《溫莎墓園日記》一書



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撐香港



因為王家衛李小龍杜琪峰,我愛上香港,一個最重金錢利益的地方,卻有最浪漫的電影;一個曾經最政治冷感的地方,如今讓世界看到它的骨氣。碰巧前陣子寫了本短片劇本,就是關於香港,會不會有機會拍出來還不知道,卻是我送給香港的一封情書。而那個屬於香港人的香港,也許在某個時間點就已不存在,只殘留在那些美好的電影中。

影片為一位在香港住了六年的影像工作者離港之前拍下的香港日常空景,配上費里尼電影『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的配樂,格外有感。

香港的朋友請撐下去,前途一片漆黑,但心中有火光,希望永不熄滅。我在台灣與你們同在!!!

Friends in Hong Kong, hang in there. Fight for hope and dignity!



Monday, September 22, 2014

我的十五部電影


好像過一陣子,這種遊戲就會如流感般的在電影迷間傳染擴散,身為每天都會看片的影迷,得選出十五部心愛的電影,就像得從衣櫃找出十五條最愛的內褲一般殘酷,之於我,每條內褲都是獨一無二的(好吧,可能有人都買同一款的),而每部電影,也都是獨一無二的。

於是我左思右想,不想給電影打分數的前提下,用穿內褲的準則來選出我的電影清單 :也就是說,打開衣櫃,最常拿來穿的,大概就是影響我最多的那幾條內褲了。

身為影迷,我也許花心,喜歡過很多電影,卻也時常念舊,所以下面列出的,都是我至少看了五遍以上的電影。某種程度上,他們都像我時常穿在身上的內褲般,時常被我放在心上。喔對了,其實下面是十六部電影。(身上那條內褲也要算進去的概念..)


一一 Yi Yi
教父 The Godfather
站台 Platform
黑社會 Election
灰熊人 Grizzly Man
猜火車 Trainspotting
畢業生 The Graduate
青春年少 Rushmore
安妮霍爾 Annie Hall
重慶森林 Chungking Express
阿飛正傳 Days Of Being Wild
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
險路勿近 No Country For Old Man
失戀排行榜 High Fidelity
拿破崙炸藥 Napoleon Dynamite
尋找甜秘客 Searching For Sugar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