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電影與設計的關係,一如英國人的性格,拘謹傳統的同時,亦能擁抱前衛創新,最重要的,始終保持對人性的關懷,而電影中的設計,大多服膺於當代影片風格,甚至也引領觀眾看見不同時代的模樣。
到了1969年,《偷天換日》(The Italian Job)的出現,一躍成為所有飛車、神偷類型片的鼻祖。此片將英國設計製造的Mini小車俐落身影,深深烙印在觀眾腦海,想到Mini就想到英國,也將汽車設計與電影作一次最完美的結合,至今,Mini車仍持續風靡世界各地的Mini車迷,電影本身也成為「搖擺六○年代」的英倫經典。
七○年代初期,移居英國的Stanley Kubrick拍出了極富爭議性的大作《發條橘子》(Clockwork
Orange),不僅內容引起廣泛討論外,充滿未來感的視覺設計,從室內陳設、傢俱樣式、到人物裝扮,在當時甚至是現在,都前衛無比。知名服裝設計師Milena
Canonero,為此片初試啼聲,打造一系列實驗性濃厚的戲服,之後更三度奪得奧斯卡的最佳服裝設計。
當年《發條橘子》上映後,興起許多英國年輕人,仿效片中的穿著打扮,甚至惡行,也因此在許多國家都遭到禁播,不過,這無損該片在世界影迷心中的經典地位,那張辨識度極高的海報,更是由設計過無數經典電影海報的平面設計師Bill
Gold操刀,早已成為影迷爭相收藏的目標。
九○年代之後,從《你是我今生的新娘》(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開始,英倫電影興起以都會幽默喜劇的路線,一路到《BJ單身日記》(Bridge
Jones’s Diary)、《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愛是你愛是我》(Love Actually)和《非關男孩》(About a
Boy)等,各種場景設計,呈現出英式(特別是倫敦)中產階級的生活樣貌,也成為影迷到倫敦旅遊時,尋找探訪的大小景點。
而2006年的《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更是近年在美術場景設計,集大成的英國電影。雖以未來為背景,卻不斷在細節中對過去的英國致敬,如取景Battersea發電廠、廠外飄浮著飛天氣球豬,顯然是對英倫迷幻搖滾Pink Floyd獻上敬意;以及Banksy的塗鴉作品British Cops Kissing,也藏身在場景角落。全片描繪2027年的倫敦,超寫實和未來感之外,更有股陰鬱頹喪的懷舊氣息。這大概也是英倫電影與設計,獨樹一格的地方──追求前衛創新的同時,也不忘擁抱過去歷史文化的傳承,在老東西之中,發現新的視野。
《本文登載於cue電影生活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