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我認識的歐洲生活

圖: 西班牙好友Jimena馬德里的家,我們在那裡度過了非常緩慢美好的歐式生活


在歐洲住久了,生活習慣多少開始有點歐化,舉幾個不太好意思的例子:

天亮得晚,尤其是冬天,便養成較晚起的習慣;講話、走路、吃飯、對笑話的反應速度,都很慢 ; 幾乎不碰速食,常聽歐洲朋友幹譙麥當勞,經過門口看到麥當勞叔叔,開始覺得笑容有點邪惡,像【黑暗騎士】裡的小丑,但不酷;常逛二手店,撿人家用過的東西;常給別人自己用過的東西;會跟陌生人說話;習慣陌生人跟自己說話;慢慢不在乎路人的眼光;慢慢習慣路人的怪異打扮或行為;開始覺得美國人沒那麼酷;覺得女生太瘦不好看;煮什麼菜都要加起司;覺得衣著不合身是種罪惡,會被說像美國觀光客;開始覺得揹名牌包,但沒個性的女生有點俗氣;看電影習慣沒有字幕 ; 商店打烊時間一過,不強求老板讓我進門,習慣他們有錢也不賺的莫名堅持;逐漸不畏懼自己喜好看法獨異,慢慢學著溫和反駁他人的意見。

以上都是我在台灣時沒想過、或不會做的,還有很多,族繁不及備載。雖都是細節,也悄悄反應文化或生活觀與台灣的差異。相較之下,亞洲人特別愛賺錢,特別把錢,當成一種抽象的概念看待,其實就是安全感,越多錢越有安全感。不可否認,錢真的很重要,不過,常問台灣人,賺那麼多錢的目的是什麼?多數人都回答不出具體答案來,多是買房子,投資,賺更多的錢,自我實現的答案實在很少。

當然,我不喜歡二分法,並非說歐洲的好,就是全部好,亞洲人的努力和上進態度,是非常值得讚許的。不過儒家說中庸之道,道家也提倡順應自然,多與不及皆非好事。歐洲的生活態度,對生活的價值觀,老實說,確實較符合人性,也較為順應自然的。這些東西,中國幾千年前都講過,家和,人和,天地和,無非強調人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於給予,而非獲得。我也常有感,獲得的快樂,總是短暫,如瀑布;給予的快樂,如細水長流。

當追求的事物,超脫金錢之上,金錢便真正只是一種工具,因為本來金錢貨幣都只是工具,是人被欲望蒙蔽,把優劣順序顛倒。賺錢的目的本來只是為了生存,最終也是要讓自己活得舒服開心,再來讓家人也活得舒服開心,再有能力,讓其他人,讓社會都開心。在我看來,歐洲人賺得比較多,卻很少買奢侈品,因為物價也貴,錢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達到手段的一種過程而已,非目的本身。最後在意的,還是家人朋友相處和睦與否。

【第36個故事】裡說的心理價值,體現在於此:對我來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是和家人或朋友吃頓數小時大家自己料理的美味晚餐,喝點小酒,席間歡笑不斷,聽著音樂,聊著讓人開心或難過,但總之是深刻的事,酒足飯飽後,所有的快樂紮實的變成回憶,然後不費力的,一躺在床上,便能睡頓好覺,隔天記得所有人說過的話,笑著醒來。

這是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不必花多少金錢便能實現,但有時候,你願意付天價,可能也買不到!

註:希望大家讀讀以下那篇文章,雖我沒去過瑞典,但聽起來和我認識的歐洲生活相去不遠。




瑞典的新生活思維: Down shifting


文: 馬克斯


“Down shifting” 減速生活,這個自英美發起的社會運動,其概念與從1990 年開始的簡單生活 (simple life)與自求簡樸(Voluntary simplicity)等主張一脈相承。 在瑞典,減速生活這個運動,於近幾年來,被併入了「綠色有機生活」 的大概念之下,一再地於媒體中被討論被倡導。

減速生活的幾個重要的概念,與瑞典人的傳統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

1. 較少的工作時間、 較多的家庭生活 瑞典人,他們生命中重要的事情,並不是財富的累積,而是一家人能圍著餐桌甜蜜地吃著晚飯;不是奢華物質的享受,而是能光著腳在草地上貼近大自然的美好;不是名利雙收的世俗成功,而是能做著自己所喜歡的工作,然後還有餘暇去閱讀、游泳、航行、滑雪,去從事個人價值的追求。

2. 減少物質的需求 在過去一百年來,瑞典人是這麼認為的: 在森林中,只取你需要的東西,一叢花朵只揀取三分之一,一堆野菇只採集大株長全的,果實太小的蘋果留在樹上熟成。 如是珍惜資源愛惜環境的習慣,到了現代社會就自然衍生成了一種不同於美式資本主義的消費態度。 現代的瑞典人是這麼認為的:在生活中,只買需要的東西與一點想要的東西,過度而無意義的消費,是種不必要的罪惡。(只要在斯德哥爾摩的街頭逛一下,馬上能體會到這股「反過度消費」的思維。)

3. 深度的自我了解與探索生命的意義 這一代的瑞典人,在國家綿密的安全大傘之下,受到了相當完整的照顧。他們的工作條件與薪資,受到國家法律與工會的保障, 基本生存權則有社會基本福利制度的支持;求溫飽、求生存,便再也不是瑞典人思考與關心的問題。 若以亞伯拉罕 ·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Need-hierarchy theory), 瑞典人差不多進入了「自我實現需求」(actualization) 的階段。 他們所關心的、所重視的事物, 當然與我們這群仍在「尊重需求」 (Esteem ) 打轉,關心的是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的亞洲人民相當不同。

當我們仍汲汲於創業、加盟、展店,思考著怎麼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累積最多財富的同時; 瑞典人思考的則是,怎麼樣營造一個溫暖的幸福家庭、 一個良好的子女教育環境,怎麼樣擁有一個乾淨的生活空間,與一段貼近大自然、充滿意義的休閒時光。

簡單的說,減速生活與瑞典人的民族特性與社會價值觀十分接近,所以這個社會運動,一經推廣,就全盤第被瑞典人民接受了。 也由是,它在消費態度上的主張: 只買真正需要的東西,視質感而非數量,全面支持回收與重覆使用舊東西,盡量購買二手有質感、有歷史的產品等如是這般的想法,就儼然成為最主流的消費者思維。

美好生活 所費不多

思緒回到那天 Beyond Retro 的 Party Night,13、14 歲的年青學生,20 歲上下的龐克男女,30出頭的文創人士與 40 來歲的嬉皮,一同在Beyond Retro之美好音樂、手工烘焙蛋糕、有機紅白酒交織快樂氛圍中,放鬆的逛著。 每個人手中,都拿著兩三件, 略舊卻有著迷人故事的衣物。 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酒精與糖份的甜美,以及心滿意足的笑容。 其實這樣一個愉悅的夜,所需要的物質與金錢並不多,幾件真心喜愛的舊衣,一些有意識的消費者,與一群充滿創意有想法的經營人。

音樂、小酒、小食、朋友;美好生活,真的,所費不多。



10 comments:

melissakao said...

剛剛好也在別處看到這篇文章,真巧!有關二手店跟起司這件事,不能同意你更多!

海綿飽飽 said...

"習慣陌生人跟自己說話;"
看到這句話就很想自首,我是陌生人XD

Amelia said...

很喜歡你的文章與文筆,也在英國讀書,喜歡歐洲的價值觀跟人們。也把你的文章分享在我的臉書了。^^

Amelia said...

很喜歡你的文章跟文筆,也在英國念書,喜歡歐洲的價值觀跟生活,把你的文章分享在我的臉書了,祝你夢想成真! Amelia

林佑學 said...

to melissakao:
你在愛沙尼亞吧?

to海綿飽飽:
對你來說,我也是陌生人

to粉紅公主:
謝謝你,那你應該體會也很深吧

Tina Huang said...

我男友在法國念過書, 因為是學computer science的, 所以有很多機會接觸新竹科學園區那些賣肝賣命的人, 對於那樣極度壓榨的工作環境, 他完全不敢領教, 再多錢他也不幹.
所以他常說歐洲誤他一生阿!><

Alicia said...

你好!我也是個路過的陌生人:)剛剛看完你的文章,真的很想謝謝你,讓我想起許多之前在歐洲唸書時的美好回憶。雖然回到台灣後,又漸漸的習慣了忙碌的生活,但偶爾還是會懷念起歐洲人悠閒緩慢的生活步調。

Unknown said...

你好!
我是第3號陌生人XD
看了你這篇文章也讓我想起多年前在英國求學工作的日子,也回憶起剛回來對忙碌生活的排斥與不適應...
所以關於起司、關於別人的眼光與怪異的行為,我也實在無法同意你更多了:P
請容我分享在Facebook,謝謝!

Unknown said...

我很欣賞你的觀點~
覺得寫的很好~我現在剛開始定居再瑞士~
對於歐洲文化的體驗也是這樣~
很高興能看到你深度的剖析跟探討
狠有深度的觀點~
我想分想到我的臉書,謝謝囉

深度是漸進的漩渦 said...

YA~~我也是陌生人,但一點都不彆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