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5, 2010

三年前,你可以的。


三年前,你可以的。

這句看似熟悉又曖昧的話,出自電影「色戒」,最近成了我腦海中不斷閃爍的霓虹招牌。當我獨處時,稍微與外界的人事物脫勾的瞬間,這七個字就幻化成七彩閃燈,以極其不成比例的碩大體積,兀自在腦海最顯眼的位置,閃阿閃的。

當然,牽絆著我的,不是王佳芝和鄺裕民之間的糾結情感,而是介於他倆之間那所謂,選擇的曖昧性。三年前你可以的,這句話本身就代表了一種含恨的責怪、一種自我憐憫的成份。假使不套用在這兩個愛國青年的情愛糾葛中,在所有人身上的所有狀況,也是適用的。

譬如每個階段面對的每個選擇,畢業後該直接去當兵、還是去唸研究所,該出國留學、還是直接找自己喜歡的工作,女朋友想今年結婚、你想過三年再說。

機會常常以一種毅然決然的姿態讓人難以取捨,更作弄人的是,往往你的選項不只一個,選了一個,另一個就得放棄,偏偏你的人生就取決於這些選項、仰賴這個時間點的判斷,而呈現幅度軌跡各異的路徑。最令人無法忍受的就是,選擇的好壞得經過時間印證,等你知道結果,也早已過了那個能夠改變什麼的當下了。

對我來說,抉擇的那個時刻(或時期),十足刺激。

在當下,我得提醒自己、同時也意識到,嘿,我現在正站在人生的分流點耶!往左往右,走到盡頭的風景肯定是不同。身在選擇的當下,人容易混亂,還有迷失,亟需旁人的指示與意見,但諷刺的是,最後能夠承擔結果好壞的人,絕對不是當初支持或反對你的那些人,而是那個徬徨、不知所措的自己。

也或者,大部分人(包括我),都過分放大選擇的重要性。因為幾乎沒有甚麼選項是成功的保證,其中還取決於用甚麼方法、態度去實踐,讓你的選擇有一個完善的結局,而許多成功的人似乎也不清楚自己的成功其實歸功於他過程裡的付出與努力,甚至是態度正確或自身才華等零碎因素,他們誤以為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當初做了正確的選擇。用此種觀點來分析,選擇甚麼職業、選擇甚麼學校、選擇甚麼情人,都只是一種機緣的必然性,真正自己能夠掌控的部分,大概就是如何把這個工作做好、如何把書讀好、如何把這段感情經營好。

於是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不斷開導自己,不一定要做看似最棒的選擇,即使旁邊的人不斷耳提面命,甚至有干預的企圖,你都不必當作太重要的參考,畢竟他們無法代替你活接下來的人生,他們也無法替你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箇中滋味。

因此,當王佳芝對鄺裕民說出那句有點酸酸苦苦的:三年前,你可以的。

鄺裕民實在不必當場變一個表情、垮了一張臉。他仍舊是那淪陷在選擇迷思的典型代表,當初他選擇了國家,而不是王佳芝,如今他就不該走著那條路又不時把眼光停留在另一條。於是我說,色戒是個關於背叛的電影,裡頭的所有人物都背叛了自己當初的選擇,也因此,這部電影才如此寫實,寫實到跟人生的輪廓相差無幾。否則,你就不會看見當王佳芝說出三年前你可以的這句話的瞬間,戲院的觀眾們不約而同的倒抽一口氣,幾乎要把戲院的空氣都吸光了那般,在時間點上巧合的整齊劃一。

或許,沒有遺憾的人生本身也是一種遺憾吧!但那大概只出現在別部電影中。

【此文寫於2008.07】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