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網路時代之前,並非是如此輕易跟周遭朋友分享的事情。有些人會貼出傷口的近照,剛好在我吃泡麵的時候點到,實在是非 常 非 常 噁 心的特寫,有膝蓋破一個大洞的,也有手指割傷的疤痕,雖然我很同情這些朋友或陌生人的遭遇,不過還是偷偷咒罵了一番,然後再繼續喝完維力炸醬麵的湯。
不過隨著時間久了,每個看似短小無意義的牢騷、呻吟、驚奇、感嘆、等訊息,竟逐漸拼成一幅樣貌,如同千百萬個像素堆疊出的一張肖像,我竟能感覺到某個人的情緒、個性和生活軌跡,即使我們素未謀面。
之前提到的Ambient Awareness指的就是這個:每個看似無深刻意義的訊息,實在像極了肢體語言,如眨眼、嘆息或眼神似的,在網路上釋放出來;換句話說,網路變成空間的延伸,我們都像身處同一個房間似的,能感受到彼此的一舉一動,即使多麼不經意和輕微。很難想像,當已經不再遙遠的雲端技術普及化後,屆時集體全面性的依賴網路生活,將會如此劇烈改變人的各種溝通模式和互動行為。
或許,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也有數位化的一天。
我曾在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短片【媽我愛你】說過:「距離會讓人變得更誠實。」就是對溝通本質,產生的一種反思。然而讓我擔心的是,當我們面對各種螢幕的時間,比面對人臉的時間,要多上許多後,面對面(FTF)的互動是否會越來越不重要呢?撇除上班與同事那種例行性的會面,還有多少人有耐心,好好看著一個人的眼睛,靜靜感受對方的一言一語,以及心情?
我曾在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短片【媽我愛你】說過:「距離會讓人變得更誠實。」就是對溝通本質,產生的一種反思。然而讓我擔心的是,當我們面對各種螢幕的時間,比面對人臉的時間,要多上許多後,面對面(FTF)的互動是否會越來越不重要呢?撇除上班與同事那種例行性的會面,還有多少人有耐心,好好看著一個人的眼睛,靜靜感受對方的一言一語,以及心情?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不過發明了這麼多科技,升級了那麼多版本,而人性,好像也沒因此被更新、變得更緊密。難道一切都是村上春樹,前陣子在巴塞隆納演講說的:「我們都被"效率"寵壞了?」能打電話解決的,就不需要見面;能用簡訊解決的,就不打電話;能用電子郵件或Facebook解決的,就不需要簡訊了;能保持沉默的,就最好了。因為這樣效率最高,C/P值最高。是效率讓我們變得短視近利、眼光短淺、缺乏耐心嗎?
答案我不知道,但我只記得Pink Floyd【Dark Side of the Moon】裡Speak to Me/Breathe的歌詞:
Breathe, breathe in the air.
Don't be afraid to care.
Don't be afraid to care.
all you touch and all you see
Is all your life will ever be.
Is all your life will ever be.
1 comment:
A very nice article.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