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05, 2017

《我是布萊克》:Ken Loach 心中的那面高牆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 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

如果有一路追隨Ken Loach作品脈絡的影迷會發現,這位英國電影界的良心,始終如一,無論是講述愛爾蘭獨立戰爭、英格蘭勞工階級的社福問題,或蘇格蘭更生青年的迷茫,Ken Loach都立場鮮明但姿態謙卑的,與他電影中的那些小人物站在一起,形式單純,直指問題核心,更不忘幽默以對。

《我是布萊克》承襲著Ken Loach一貫風格,把鏡頭對準北英格蘭的大城Newcastle,主角Daniel Blake是即將耳順之年的喪妻木匠,因為心臟問題,被醫生檢定不宜繼續工作,荒謬在於,在社福系統鑑定下,他卻不符失業津貼的門檻,自此他在公部門不斷碰壁,幸而在過程中,結識也不斷受挫的單親媽媽Katie,兩人被冰冷國家機器排除在外,仍彼此扶持,保有一絲溫暖。

從Daniel甫認識Katie一家時,鏡頭在門口帶到的一隻三腳狗,便幾乎是主角處境的隱喻,弱勢之人的英文恰恰就叫做underdog。有趣的是,三腳狗不斷出現在Ken Loach的電影中,三腳狗也一直是他的幸運象徵,而《我是布萊克》裡的這隻狗叫做Shea,除了發運幫助Ken Loach拿到坎城金棕櫚大獎之外,狗狗Shea自己也在坎城影展拿到了 Palm DogManitarian大獎。


可惜在戲裡,Daniel的命運還不如戲外的狗,他雖然有著Newcastle人,俗稱Geordie的硬骨氣,卻也因為如此正直誠實,不知「變通」,當被體制排除在外時,也絲毫不願卑躬屈膝妥協,假如他在檢測時「聰明」些,懂得修飾自己的行為能力,也許就能順利申請到失業津貼。但Ken Loach電影中的主角,往往都是如此誠直,雖多少有些陋習小缺陷,本質卻總是良善的,無奈良善仍不足以善終,因為他面對的是整個體制的冷酷殘忍。

導演Ken Loach這次想說的,便是人與體制間的尊嚴之爭。

另稱Tory的保守黨,重新上台後不盡得民心之外,同時也讓原本打算退休的Ken Loach,這個眾所皆知的左翼導演,重新找到動力回來拍電影,也就是這部《我是布萊克》。保守黨積極推行撙節政策,種種福利政策緊縮,美其名為減少開支、為防止好吃懶做濫用補助的人(俗稱的skiver);卻更多阻擋到正常工作繳稅,卻因病墜入貧窮的勞工階級,如Daniel,以及不斷被社會污名化的單親媽媽族群,如Katie。片中最令人錐心刺痛的一幕,便是Katie在食物銀行,因受不了飢餓而忍不住開啟罐頭猛吃,後來意識到失態後,瞬間情緒崩塌下來,這幕讓觀眾無比痛心,也讓尊嚴盡失的貧窮面貌,血淋淋的在Ken Loach那沈穩安靜的鏡頭中被描繪出來,力道強烈無比。


在媒體訪談中,Ken Loach提到對這場戲的想法,他堅持攝製得在真實的食物銀行(Food Bank)進行,片中這家名為Newcastle West End Food Bank,平常是間教堂,電影裡頭的工作人員都是真實的志工,Ken Loach說自己被裡頭人們的善良、包容胸襟給深深打動。電影裡也可注意到一個小細節,工作人員引導Katie進來領食物時,使用的詞彙是你可以在這購物(shopping),而非你是被施捨(being given),這微小的用語差異,令人感受到之於人的尊重,即使如此的「shopping」,是不須真正付出金錢或其餘代價的,卻能讓進來食物銀行的人,感受到尊嚴。Ken Loach也親自看過食物銀行真實大排長龍的情況,所以他的電影並非poetic licence(指作詩為求某種效果,誇張其詞或打破格律),而是綜合現實事件的再描繪。


有趣的是,《我是布萊克》旨在為現實發聲,裡頭的官僚力量,仿若一道無形的牆,無處不在的阻擋弱勢人們。鏡頭外,英國的Channel 4卻直接邀請導演跟官員面對面辯論,從這段視頻可看到Ken Loach直接打臉MP Kwasi Kwarteng(MP為Member of parliament也就是國會議員),當對方說還沒看過電影,但相信電影只是在說故事storytelling,很有創意但並不精準(他用了It is creative but not accurate ),然後不斷自言自誇,保守黨上台後經濟其實是成長的,人民其實過得不錯,接著開始大談經濟數據增長等;一向優雅沈靜的Ken Loach,也忍不住搖頭,雙手顫抖,表情震怒。活生生的讓我們看到電影言外之意裡那面「高聳冷酷的權力之牆」,是如何的與真實百姓脫節(out of touch)!


也是因為如此,這部電影即使在藝術形式、故事新穎度,不見得有什麼突破性,但光就Ken Loach一以貫之超過半世紀的堅持,用電影為無聲的底層發聲,以及服膺真實的影像語言,就值得所有人的尊敬!況且《我是布萊克》激起英國社會的熱烈討論,衛報更專題報導現實世界的Daniel Blakes們,證明這部電影不只是說故事,更是真實的折射。有興趣的人,更可以參考關於Ken Loach的最新紀錄片:《Versus: The Life and Films of Ken Loach》,裡頭就是描繪他剛結束「退休」,復出拍《我是布萊克》的過程,以及他一路以來的創作心路歷程,甚至早前也曾「墮落」,拍過麥當勞的廣告等不為人知的趣事。


最後,雖然關於《我是布萊克》,他想講的大概都在Daniel片尾塗鴉的那面牆上以及最後那篇演講稿裡:“My name is Daniel Blake. I am a man, not a dog. As such I demand my rights. I demand you treat me with respect. I, Daniel Blake, am a citizen, nothing more, nothing less. Thank you." 

不卑不亢的,一如他所有電影角色,幾乎一貧如洗,卻最終找到某種超越金錢價值,而越顯高貴的態度。讓我想到英國塗鴉大師Banksy說的:“Graffiti is one of the few tools you have if you have almost nothing.” 大概塗鴉是一無所有的人,最後反抗的方式,也是直接在象徵權力的牆上,表達自身尊嚴,最簡單、也最有力量的方式吧!

如欲轉載本文請先詢問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