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onocl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Monocle.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August 25, 2010

我讀MONOCLE雜誌

有句話說,「冥冥中自有定數」。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跳脫自身觀點來解讀,把冥冥之中的冥冥兩個字,換成個性或是習慣,既合理、也符合科學佐證,更有種人定勝天的樂觀在裡頭。

譬如拿讀雜誌這件事來說。

為了增加英文的寫作與閱讀技巧,聽從許多前人的建議,開始讀起《
經濟學人》,因為是英國雜誌,文章結構以及英文書寫上都十分英式,況且這本雜誌素以文章漂亮、內容紮實聞名,即使極右派的色彩鮮明,作為吸收經濟強權觀點的素材實在很適合。當然讀了硬梆梆的經濟、政治文章,當然就想鬆弛的讀些設計、美學生活的雜誌,《Wallpaper》自然就成了首選:精美的圖片、嶄新的概念。

正當我以為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雜誌能夠取代以上兩本時,我一直很敬重的
朱平先生,介紹了這麼一本結合以上兩本雜誌特質,同時更關注全球議題的雜誌:
《MONOCLE》

MONOCLE直接翻譯叫做單片眼鏡,用聯想法就可以得到一個畫面,一個英國貴族帶著單片眼鏡看著天下時事。MONOCLE不像business week或Time magazine,都談些非常主流的全球觀點,當然,熱門的議題會談,但更多的像是談黎巴嫩的傭人雇用現象、賴比瑞亞的傳統媒體變革,或是用稍帶幽默的看法來為各國領袖的穿著打扮作評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編輯大談北韓領袖金正日的招牌穿著;甚至,偶爾隨刊會附贈詳細的城市深度調查。讀MONOCLE,不像在讀雜誌,而是讀一本富有知識性和美學品味的書。

這是《Wallpaper》的創辦人
Tyler Brûlé重出江湖後,隨手一揮,送給關心國際議題、經濟觀點,同時也不遺忘美學設計和生活品味的那群,堪稱是全世界最挑剔菁英人士的一個大禮。
這本雜誌似乎被許多書店(包括誠品)歸類為設計雜誌,但翻開內頁會發現,完全沒有一般設計雜誌的眼花撩亂,相反的是用極簡的排版談論著這五大類話題:事件(affairs)、商務(business)、文化(culture)、設計(design)、編輯精選(edits)。

一本雜誌可以跟書一樣厚,
這絕對是當今最厲害的一本雜誌。

也許550元一本雜誌稍嫌昂貴了些,不過假如想像成用550元換一整個世界,這算盤可真是划算多了;在英國的我運氣很好,MONOCLE在當地的售價只要5英磅,折合台幣約250元,少於台灣售價的一半,也因此我每期都會買。2008年剛來英國時,有幸去了倫敦一趟,便順道參訪了MONOCLE的專賣店,以下一篇短文是我寫的報導,刊載於第二期ppaper business》雜誌上。記得當時還和店員小姐聊了一陣子,抱怨愛丁堡沒有MONOCLE SHOP,該位帶著濃濃倫敦腔的小姐,還笑笑跟我說會向上面反映,一年過去了,始終沒有實現,不過聽說東京和香港都已經有分店了,看來身為日本迷的創辦人Tyler Brûlé(他是我的偶像,也是role model),還是非常重視亞洲市場的。

You are what you read

正如同文章開頭我提到的,冥冥中自有定數,你選擇了你想吸收的,那被你選擇的東西就成為了牽引你到下一個高點的不知名力量了。


【MONOCLE SHOP-讓全球雜誌迷朝聖之所在】

講到Monocle,第一個出現在腦海的,也許是一本跟書一般厚重,且比很多書還貴的雜誌。不過這本讓全球頂尖菁英趨之若鶩的雜誌,魅力絕不僅止於雜誌本身,更關鍵的是,它創造了一種吸引人的氛圍,或者說,一種類似於時尚品牌的概念。假如你有幸走入Monocle位於倫敦的第一家實體專賣店,即使空間不大,卻紮實的展示了從創刊號至今的每期雜誌,以及與許多世界知名品牌,如川久保玲、Porter義大利經典皮件Valextra等合作推出的包包、香水、圍巾等配件。對於Monocle迷來說,驚喜不止於此,還有美麗優雅的店員用對待傳家之寶的態度,用鑲有金邊Monocle商標的包裝紙,小心翼翼包裹好你購買的雜誌,讓你不覺得自己只是在買一本雜誌,而是買一種饒富品味的生活態度。所以倫敦的Monocle Shop不只是供Monocle迷補齊所有刊數的地方,同時也是示範Monocle精神的具體所在。


Saturday, June 19, 2010

我們都以為別人沒有深度

寫文章已經成為一種癮頭,就像有些人有菸癮、有些人有咖啡癮、有些人有毒癮一樣,一陣子沒寫就渾身不對勁,美其名與自己對話,其實更像有表演慾,差別僅在於,其他人用身體或嘴,如演員、舞者或主持人,而我用的是文字。侯孝賢在CUE創刊號第一頁留下句話:


『幸好人生裡有了電影,它幫我表達了那些無法用言語訴說的事。』


每個人都有無法用言語訴說的事,我有時用攝影,大部分用文字,逼不得已才會放在心裡。寫東西寫習慣了,偶爾竟然比我講話還快,習慣用文字思考的缺點,就是一旦開口跟人聊天,莫名會變成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長篇大論,聊著簡單的事情也能夠變成在說教;另一種則是繁話簡說,很多可以用講的,覺得用寫的更清楚,便懶得開口了。

於是習慣用文字思考的我,後遺症除了講話速度變慢,最嚴重的,就是怕別人不懂。有了這種顧慮,下筆前會開始猶豫,『這樣的文藝腔好像有點討厭,這樣形容似乎太抽象,用太多英文感覺會造成距離感,用專有名詞會怕人沒聽過。』如此這般的自我假設,常讓簡單的事變得複雜。

特別是在文字上,也會有種以貌取人的偏見。

當我以各種樣貌的假設去對待讀者,某種歧視不自覺會在字裡行間透露,也許讀不出來,但嗅的出來。好比我盡量避免談太硬的東西,後來才發現別人其實都懂,還比我懂很多。我的設想不僅多餘,還讓自以為是的窘態畢露。或者,很多人喜歡把文字符號可愛化,留下一堆鬼臉符號,自然聯想到這個人可能深度不夠,最好別跟他/她提起詩或嚴肅文學,其實沒想到他們讀過的,比我多更多。於是我學會不以貌取人,不以文字取人,不想成為艾倫狄波頓口中定義的snob。

A snob is anybody who takes a small part of you and uses that to come to a complete vision of who you are. Now, to opposite of a snob is your mother.

確實是如此,snob的相反是每個人的母親。母親們不計較自己孩子的小部分缺陷,不以偏概全。對我來說雖然很難做到,畢竟我無法成為每個人的母親,但也盡量在偏見之外,找到美好的部分,這點倒是我始終確信存在於每個人身上的。

我們都以為別人沒有深度,其實最淺的是自己。

我來英國後,無論在現實生活中、網路上或報章雜誌,認識了很多優秀的人,譬如一個德國好友,以前常跟我一起打籃球,後來更一起前往西班牙旅行,他會6種語言,德英法西義中,假如他填寫104履歷,全部都能勾精通,除了義大利文,我都當場聽他講過,更該死的是,他老兄現在開始學日文。也許你會以為他主修語言,但其實他學免疫學,被教授稱為13年來教過最好的學生,這讓他幾乎保證進牛津,我跟他在西班牙旅行途中,他信誓旦旦告訴我,巴塞隆納是他最想來的地方,當年一畢業,他果然錄取巴塞隆納大學。如今,也許是對中國文化無法忘懷,他又要回英國讀亞洲研究所,錄取兩間,牛津大學以及翁山蘇姬曾讀過的SOAS亞非研究所。

這樣的人你可能會覺得,不過就是個讀書天才,但更可惡的是,他籃球打得還很好,巴過我不少火鍋。

另外一個朋友,我們沒見過面,是我主動寫信給她,一個健康性感的巴西混血兒。也許你聽到「健康性感」、「巴西混血兒」就會點著頭,手指著我前後晃動說,難怪你要寫信給她,其實那些東西只是我寫信給她後才發現的。當初讀了篇Monocle雜誌的文章,關於台灣的報導,我覺得她寫得很好,便發封email告訴她我的感想,不久在Facebook上我們成為朋友,才發現她比我小3個月,哈佛畢業,曾來台大學中文,英文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更是流利,後來當起亞洲特派員,幫Newsweek、Monocle等雜誌寫些報導,今年10月準備去牛津讀Chinese Study,她說過雖然自己是美國巴西人,卻看好中國即將引領世界,也一定會讓小孩學中文,她光今年暑假就要去6個國家,工作或度假都有,也包括台灣。

這樣的朋友往往讓我檢視自己時,會發現深度不深度都是假的,經歷和能力攤開,不必解釋都能令人啞口無言,相較之下我在他們眼中是否就是那種沒有深度的人呢?雖然不至於,卻也沒有太多讓人驚嘆的地方。唯一讓自己較為不同的地方,大概也就是文字了吧!雖無法確定是如何有這種動力讓我一直寫下去,無論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練習,至少,我在書寫時總能找到自己,也很神奇的透過文字,找到很多無法想像的經歷,找到很多沒想過能認識的人。寫文章已經成為一種癮頭,有時很刺激有時則不,但總是能讓我與生活保持一種密切又熱血的連繫。

我們都以為別人沒有深度,其實最淺的是自己,也許,對自己和他人誠實,總有辦法在自己和他人身上找到亮點,持續琢磨,發光都只是早晚的事情。這時,不免會想用侯導的口氣說著我自己的感想。

『幸好人生裡有了文字,它幫我表達給那些原本接觸不了的人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