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ue電影生活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ue電影生活誌.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October 31, 2012

愛丁堡電影節隨筆






【原文刊載於cue電影生活誌】

今年第66屆的愛丁堡國際電影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從620日至71日,展開為期12天的影展活動,預計121支來自55個國家的全新長片,加上數個短片單元,會在影展期間放映。歷史悠久的愛丁堡電影節,與威尼斯和坎城皆屬世界級的老牌影展,也是在英國所舉辦的第一個國際影展,不過與前兩者不同的是,愛丁堡電影節偏向鼓勵獨立電影和挖掘影壇新銳,整體規模也不大,但有獨特的人文氣息。今年影展的開幕片Killer Joe,是The Exorcist》(大法師)導演William Friedkin的最新黑色喜劇作品,由馬修麥康納主演;而皮克斯的最新動畫《Brave》(勇敢傳說),因以蘇格蘭作為故事背景,則擔任影展的閉幕片。此屆愛丁堡電影節,與以往相較,多了點變革:換了新任的藝術總監Christ Fujiwara、同時也把取消的紅地毯恢復舉辦、在國際長片競賽以及英國最佳長片競賽Michael Powell獎的兩個單元,皆第一次開放紀錄片參加,與劇情長片一同競爭獎項,可見紀錄片受到重視的程度,與日俱增。




The Edinburgh Pitch

因為短片作品在愛丁堡電影節首映的關係,我有幸受邀參加一系列的影展活動與放映。第一個官方活動為The Edinburgh Pitch,也就是紀錄長片的提案大會,為蘇格蘭規模最大也是唯一的紀錄片提案大會,共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1支長片參加,期望能得到投資。活動為期一整天,並開放觀眾列席旁觀,評審團多來自歐美各國的電視台代表,有英國BBC、美國的ITVS、法國的ARTE、荷蘭的IDFA、芬蘭的YLE等,在聽取各長片導演或製片輪流各7分鐘的提案,以及預告片花放映後,評審們再決定是否有投資的可能性,每部片的製作預算從10萬英鎊到最高30萬英鎊不等,約為新台幣500萬至1500萬上下,以紀錄片的標準來說,預算不低。現場氣氛輕鬆不失專業,最受注目的片子為Fatherland》,內容講述葉門蘇格蘭混血女導演Sara Ishaq自己和父親的故事,影片概念不僅層次豐富,從性別角色、身分認同、文化差異、再到父女價值觀的衝突,最後以葉門革命作為背景,在嚴肅議題之下,卻不乏引人發笑的幽默感在其中,獲得在場評審的一致好評。對於電影工作者來說,參加影展除了看片之外,能參與此類業界活動,觀摩其他電影創作者爭取資金的過程,以及觀察投資方的觀點和創投考量,確實能學習到很多。


Opening Night

接著電影節開幕首映,選在愛丁堡頗富盛名的Festival Theatre舉辦,約下午四點左右,媒體工作者已陸續等候在門口紅地毯側邊的拍照區,雖主辦單位恢復紅地毯的立意良善,但實際前來的明星,無論知名度或氣勢,都些許令人失望。主要聚焦的出席名人,有執導過《大法師》同時也是開幕片Killer Joe》導演的William Friedkin,和主要女演員Gina Gershon,她演過《變臉》和《P.S. I Love You》,以及受邀評審團的成員,分別為英國老牌演員Jim Broadbent,他出演過的電影無數,包括《紅磨坊》、《Hot Fuzz》、《哈利波特》、《紐約黑幫》等,本人就像英國鄰家老先生一般,親和力十足;還有美國演員Elliott Gould,他在《瞞天過海》系列電影裡扮演的前任賭場大亨,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在開幕片Killer Joe》首映之前,影展藝術總監Christ Fujiwara先簡短官方發言,伴隨導演和演員的簡短致詞,有趣的小插曲是,演員Gina Gershon在戲中有場頗富爭議性的演出,而導演開玩笑說她的未婚夫也在現場,而他還沒看過電影,希望他看完後不會想取消婚約。放映過程不時傳出笑聲,不過在最後片段部分,因為畫面充滿暴力,特別是凌虐女人的戲,讓人看得坐立難安,在我座位右邊的瑞典女導演Maja Borg(此次長片處女作Future My Love入圍最佳英國電影Michael Powell大獎)因受不了爭議性的橋段,索性看到一半便把眼鏡摘下,最後甚至和製片憤然離席。結束之後,掌聲沒有想像中的熱烈,不知是因為Killer Joe》娛樂成分過於濃厚,卻缺乏影展開幕片應有的藝術分量,還是因為歐洲女權主義盛行,爭議片段不討好該些觀眾的緣故。

首映結束後,開幕晚宴(Opening Night Gala)的地點十分特別,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內舉行,從晚上8點半到午夜12點為止,受邀賓客的著裝標準(dress code)是黑色領結或領帶。現場除了提供免費的飲品外,還有現場樂團表演,大概就像是許多電影中盛裝打扮、人手一杯香檳的社交場合那樣,是非常好建立關係、親自跟名人交談的時候,在場的都是導演、製片或演員,當下有種電影人大團圓的歡樂氣氛,原來影展除了看電影之外,跑趴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Screening and event

開幕之夜後,便是所有參賽影片或觀摩影片的公開放映,除了首映的Festival Theatre之外,總計在三個電影院FilmhouseCameoCineworld從早到晚、全天候放映各式長片短片。較受注目的片單,大致為美國導演Richard LedesFRED》、Nathan SilverEXIT ELENA》,中國導演盧晟的《這裡,那裡》(HERE, THERE),以及菲律賓新浪潮電影等。值得一提的是,陳可辛導演的《武俠》也獲邀在「Director’s Showcase」單元裡播映,而唯一獲邀的台灣電影,為陳映蓉導演的騷人》,入選於「New Perspectives」單元。

而此次愛丁堡電影節除了影片放映之外,還有許多座談活動,有機會與知名電影人面對面談論各種電影議題。比如一向十分支持獨立電影和愛丁堡電影節,甚至連續幾年都自掏腰包贊助影展的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為了表達支持,也親自前往現場和媒體見面,身為蘇格蘭人的她,早期在開始投身電影事業之前,就曾在Traverse Theatre工作過,此屆的愛丁堡電影節就把大會總部設在Traverse Theatre中,也讓她倍感親切。也許是因為欣賞外型和她都兼具陽剛陰柔氣質的瑞典新銳導演Maja Borg,在媒體拍照時間,便拉著她一起拍照,讓Maja受寵若驚!此外,曾拍出9小時紀錄片巨作鐵西區》的中國紀錄片導演王兵,對中國國內觀眾來說可能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在歐洲各大電影節,卻是個熟客,此次影展高規格禮遇,特別推出與王兵對談的大師課程(Master Class),現場他透過翻譯,大方分享他的拍片心得,此次也帶作品夾邊溝》(The Ditch)來影展放映。




除了各種關於電影的座談之外,每天傍晚都有「Networking Drinks」的活動,顧名思義,就是在活動總部Traverse Theatre的酒吧中,安排電影工作者一起喝杯酒,互相交流認識(在英國酒吧喝酒是最正常的社交方式,好比在台灣去KTV唱歌一樣正常)。還有一晚是特別安排的「Ceilidh之夜」,也就是蘇格蘭傳統舞蹈Ceilidh,一般男生得穿蘇格蘭裙(kilt)參與,而晚會也提供蘇格蘭傳統食物羊雜碎(Haggis),以及蘇格蘭威士忌供品嘗,也因此,電影節不時也流露著濃濃的蘇格蘭風情。

這次參與的愛丁堡國際電影節,雖然不像其他大型影展的明星如雲,但其平易近人以及充滿人文色彩的特質,讓整體的商業氣息,不那麼的濃厚,即使近年來的愛丁堡電影節,選片方向逐漸有越來越往主流靠攏的趨勢,從開閉幕片Killer Joe》和皮克斯動畫《Brave》的選擇,可看出些端倪,不過整體氣氛仍舊是充滿活力,各種長短片幾乎都是新銳創作者的面孔,或是獨立電影的佼佼者。這對於純粹喜愛電影本身的觀眾來說,其實是非常興奮的事情。期許來年的愛丁堡電影節,能秉持鼓勵新秀和獨立電影的精神,為世界電影產業持續注入更多的能量與新意。


Monday, April 02, 2012

挑戰英國紀錄片新秀之路




拿起攝影機,開始拍起紀錄短片,不過是一年半以前的事情,怎麼也沒想到能走到目前的地步。

時間回到去年11月,即將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紀錄片研究所畢業的我,終於有資格報名蘇格蘭紀錄片協會Scottish Documentary InstituteSDI)每年一度的新導演培育專案-Bridging the Gap。顧名思義,此專案就是學校與產業界的橋梁,每年公開徵求4610分鐘紀錄短片的企劃案,只要是在蘇格蘭發展、非全職學生的電影工作者,皆可投遞自己的短片計畫,書面階段入圍1012位新導演,共同接受為期兩個月、數個工作坊的訓練,之後的創投會議(Pitching),每位導演各自向專業製片人組成的評審團推銷(Pitch)自己的影片,當天就會決定哪4名新導演能得到投資,通常資金來自官方機構,如Creative ScotlandBBC,作品完成後也有機會在BBC蘇格蘭頻道播放、參加大小影展、上戲院映演和發行DVD

今年是第9屆的Bridging the Gap,歷屆的作品,經常得到世界各大影展的獎項和提名,包括英國奧斯卡BAFTA、紐約翠貝卡Tribeca影展等。也因此,蘇格蘭紀錄片協會於英國、歐美等地,逐漸在創意紀錄片的製作、研究和人才培訓方面,立下良好的聲望,也在歐洲紀錄片產業中,扮演關鍵的地位。
  

企劃案入圍 Shortlist

撰寫短片企劃書時,簡章規定最多只能有2頁,還不斷強調「最高指導原則就是精簡再精簡」,企劃書是闡述你心中的電影全貌,而非只是關於電影的模糊點子。簡而言之在紙上階段,已經必須讓閱讀的人能想像、甚至能在腦海中看見你構思的電影。今年不限主題,但鼓勵拍蘇格蘭當地的故事,我的構想是拍這裡隨處可見,卻總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式外賣餐館。

11月底傳來消息,很幸運的,我的企劃案通過了第一階段篩選,成為11位入圍導演之一,看了名單,我是唯一的亞洲人,除一位西班牙人之外,其餘皆為英國人。入圍不代表拿到資金,僅是有資格參加接續而來的訓練工作坊(Workshop),和其他入圍導演一起互相切磋、逐步把各自的電影構想磨得更加完善,好面對最後的Pitching


第一次的工作坊(Development & Research Workshop)在12月中舉辦,週末兩天從早到晚,11位入圍新導演、蘇格蘭紀錄片協會的製片人,以及特別邀請知名瑞士紀錄片導演Vadim Jendreyko為工作坊的客座講師,他近期的作品《一位女子與五本大象》 The Woman with the 5 Elephants)橫掃國際紀錄片影展,風光無比。不過提到此片,他幽默自嘲的說,拍完這部作品他已經破產了,幸好有得獎。兩天下來,11位新導演輪流口頭發表自己的電影構想,再互相激辯討論,Vadim Jendreyko聽取每人想法後,會適時以自身經驗提出建言,從他身上,我們吸取了很多實際拍片的經驗談、和身為紀錄片導演的洞察力(insight)。

預告片Trailer

結束之後,距離下個工作坊還有一個月左右,這段期間就是製作長約13分鐘的預告片(trailer),換句話說,必須開始拍些畫面了。我選擇拍攝中餐外賣的司機,花了不少時間跟班,觀察他工作的情況之外,不時也擷取些影像素材,最重要的,建立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信任感。

1月中,第二次工作坊(Trailer & Pitching Workshop)登場,同樣是週末整整兩日,重點放在預告片和口頭發表的結合。這次的客座導師是英國製片人Grant Keir,除了活躍於BBC和歐美各國電視紀錄片圈,也擔任謝菲爾德紀錄片影展(Sheffield Doc/Fest)的策展人之一,他是個表達能力出眾,精明幹練又渾身充滿活力的製片人,本身就是個「自信言談能贏得人心」的最好例子。



每位新導演必須當眾模擬口頭發表,並展示自己拍的預告片,總共只有7分鐘的時間,因此必須十分清晰準確。在Grant Keir的指導下,我們學到,重要的不僅是讓評審團瞭解我們的電影,同時更要清楚介紹自己,也就是影片創作者的經歷與能力。很多人會忽略這點,投資方其實看重的不只是故事,很大部分也仰賴電影創作者的特質,畢竟他們希望能把錢投資在值得信賴的人身上。還有,影片概念藉由口頭闡述,是否能在視覺影像中體現,也是一大重點!說出來的,以及拍出來的,絕對不能是兩個世界!


創投會議Commissioning Pitch

22日是一決生死的創投會議,從10點半開始,分成每20分鐘一單位,新導演依名單上的時程表,按時單獨進入會議室,有如面試般。

當我進入會議室,迎面而來是三位評審,一位是蘇格蘭紀錄片協會的會長Noe Mendelle,一位是Creative Scotland的創投委員Leslie Finlay,另一位是知名加拿大紀錄片導演Bart Simpson,你沒聽錯,名字和卡通辛普森家庭的霸子一模一樣,即使如此我當下還是笑不出來。幸虧在家不斷的演練,真正上場口頭發表時,我比想像中冷靜有條理,稍微介紹自己後,我很簡潔的把故事概念敘述一遍,並讓預告片替我說話,說的再多、再好,都比不上用畫面征服觀眾。7分鐘的口頭發表和預告播放,13分鐘的問答時間,儘管我謹記Grant告誡的:「簡短回答問題,問的問題越多,評審團對片子才了解的越多。」但評審團似乎沒什麼想問的問題,讓我走出會議室時不免擔心了起來。


到了傍晚,接到蘇格蘭紀錄片協會製片經理Flore Cosquer的電話,這位法國美女用賣關子的口吻說,我是她第一個電話通知結果的新導演,閒聊了好一陣子才說:「恭喜,你的影片被選上了!」現實當下,我卻覺得這一切比劇情片還要不真實。包括我的片子《Takeaway》,還有另外三部被委任,每部10分鐘的Bridging the Gap紀錄短片,最高能有16000英鎊的預算,預計5月底前完成影片。

這之後,2月中又參加了第三次工作坊(Directing Workshop),四位入選新導演得強迫參加,這次請來的客座講師是丹麥的女導演Phie Ambo,她拍過非常知名的《機器之愛》(Mechanical Love),橫跨日本和歐洲拍攝,於是她也不吝分享各種跨國合作的經驗,以及導演的手法技巧等。

總而言之,這次參加Bridging the Gap有幸能與國際電影人才一同學習成長,歐洲對於紀錄片的重視,其產業規模和專業運作,都令我大開眼界。幸運拿到進入產業界的門票,但離占有一席之地,仍需很多很多的努力。不過有一點比較可以放心的是,拍完這片,我不至於會破產就是了。

【全文刊載於cue電影生活誌以及紀工報

相關連結:





Tuesday, March 20, 2012

英倫電影與設計




英倫電影與設計的關係,一如英國人的性格,拘謹傳統的同時,亦能擁抱前衛創新,最重要的,始終保持對人性的關懷,而電影中的設計,大多服膺於當代影片風格,甚至也引領觀眾看見不同時代的模樣。

二次戰後寫實主義電影當道,1948Michael Powell的《紅菱艷》(The Red Shoes),被譽為「英國電影藝術手段的一大勝利」,除了是成功結合芭蕾舞的第一部電影之外,片中的舞台、服裝、音樂、舞蹈設計等,皆為當時極為罕見的原創,為該片設計戲服的,就是Christian Dior齊名的戰後三大服裝設計師,Jacques Fath 


到了1969年,《偷天換日》(The Italian Job)的出現,一躍成為所有飛車、神偷類型片的鼻祖。此片將英國設計製造的Mini小車俐落身影,深深烙印在觀眾腦海,想到Mini就想到英國,也將汽車設計與電影作一次最完美的結合,至今,Mini車仍持續風靡世界各地的Mini車迷,電影本身也成為「搖擺六年代」的英倫經典。

年代初期,移居英國的Stanley Kubrick拍出了極富爭議性的大作《發條橘子》(Clockwork Orange),不僅內容引起廣泛討論外,充滿未來感的視覺設計,從室內陳設、傢俱樣式、到人物裝扮,在當時甚至是現在,都前衛無比。知名服裝設計師Milena Canonero,為此片初試啼聲,打造一系列實驗性濃厚的戲服,之後更三度奪得奧斯卡的最佳服裝設計。

當年《發條橘子》上映後,興起許多英國年輕人,仿效片中的穿著打扮,甚至惡行,也因此在許多國家都遭到禁播,不過,這無損該片在世界影迷心中的經典地位,那張辨識度極高的海報,更是由設計過無數經典電影海報的平面設計師Bill Gold操刀,早已成為影迷爭相收藏的目標。



年代之後,從《你是我今生的新娘》(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開始,英倫電影興起以都會幽默喜劇的路線,一路到《BJ單身日記》(Bridge Jones’s Diary)、《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愛是你愛是我》(Love Actually)和《非關男孩》(About a Boy)等,各種場景設計,呈現出英式(特別是倫敦)中產階級的生活樣貌,也成為影迷到倫敦旅遊時,尋找探訪的大小景點。


 

2006年的《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更是近年在美術場景設計,集大成的英國電影。雖以未來為背景,卻不斷在細節中對過去的英國致敬,如取景Battersea發電廠廠外飄浮著飛天氣球豬,顯然是對英倫迷幻搖滾Pink Floyd獻上敬意;以及Banksy的塗鴉作品British Cops Kissing,也藏身在場景角落。全片描繪2027年的倫敦,超寫實和未來感之外,更有股陰鬱頹喪的懷舊氣息。這大概也是英倫電影與設計,獨樹一格的地方──追求前衛創新的同時,也不忘擁抱過去歷史文化的傳承,在老東西之中,發現新的視野。


《本文登載於cue電影生活誌》


Friday, March 16, 2012

下一部作品《TAKEAWAY》



即使替公視製作的短片《我們最後的留學時光》仍未首播,我早已展開新短片《TAKEAWAY》的繁複前置作業。

這部新短片的企劃書、短預告和我的口頭發表,讓我獲選蘇格蘭紀錄片協會的新導演專案Bridging the Gap,不僅獲得拍片資金,也接受一連串的訓練栽培。

我把這些經驗寫成一篇約2000字的專文【挑戰英國紀錄片新秀之路】,刊登於這期cue電影生活誌三月號,有興趣的朋友,請不吝捧場。同時,也獲紀錄片工會電子報主編林木材的邀請,將把心得更加詳細的撰寫成一系列專題,連載下期紀工報中。

很期待接下來這部短片的開拍與後製,昨天訪談完主角Jerry,兩人喝掉了一些威士忌和一瓶紅酒,走回家的路上,滿心愉悅。

可能是酒精的微醺,也可能是對於這份工作的熱愛!


Wednesday, February 29, 2012

我入選了

雖然有點晚,還是覺得要跟大家分享好消息:我被選上了!成為最後四名新導演之一。這意味著,下一部短片會被英國這邊投資,預計五月底完成!之後有機會在蘇格蘭BBC頻道播放,參加歐洲各電影展,以及製成DVD。

很難相信自己脫穎而出,但連續一個星期早晨醒來都再次確認是否只是作夢,昨天跟製作人碰面後,確定是真的了!


心路歷程會在三月號cue電影生活誌分享!請不吝支持!謝謝所有家人朋友,自己真的很幸運!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1

我的電影人一日遊


前言:這是去年我剛開始紀錄片創作前,老師Dr.Nick推薦我去的一個研討會心得。現在才在網誌分享的原因是,此文是當初連載cue電影生活誌專欄的其中一篇,當下不好放上來,後來也就漸漸忘了這篇文章的存在。再加上,我接下來會寫篇文章,關於上個周末六日兩天,參加的蘇格蘭紀錄片協會新導演訓練研討營,與此文有點關連,便先在此分享。


(本文刊登於cue電影生活誌)

經過了整個八月那樣,規律到趨近偏執的發文頻率,夏天的結束,九月的到來,事情開始起了變化,不是生理也不是心理上的,而是周圍人事的變化。

首先是跟我的新任指導教授Dr. Nick開會,他有著濃濃的蘇格蘭腔,卻非常好懂,第一次會面前,我在他位於13樓的辦公室門外等了20分鐘,坐在椅子上,有點像是等門診的病人,原本以為被放鳥,大概是自己的提案不夠好,像是病情沒救似的,Doctor臨時反悔,邊等邊想自己哪裡寫不好,越等越沒信心,直到一個長得像中年版Gerard Butler的人從遠處走向我,力道十足的和我握著手後,我才確定自己似乎還有救。和Dr.Nick聊了一個多小時,相談甚歡,他要我參加一個紀錄短片比賽,跟數位媒體有關,在那之前,有一個workshop,算是說明研討會之類的,也要我參加,似乎能在裡頭學到些東西。

學校還沒正式開始,我就感覺身旁的事情已經動起來了。

幾天之後,我一早到了workshop的地點,原來是間挺高級的商務旅館,跟櫃台小姐說明來意後,顯然不太清楚狀況的她,叫我到旁邊的bar,說是有一群人在開會,到了那才發現,全是西裝筆挺的生意人,有點疑惑的我拿著入場卷,回到大廳,碰巧一位穿著格子襯衫牛仔褲,滿臉落腮鬍,打扮像極了Jamie Oliver的英國人,名字叫Paul,在非營利的數位媒體機構工作,看到我手上的入場卷便跑過來哈啦。他也被叫去那個bar,也看到一群西裝筆挺的生意人,直覺不可能。

They don't smell like filmmakers.
他挑著眉毛跟我說。

後來搞清楚會場原來在頂樓,我們便一同坐上非常搖晃的電梯,肚子開始咕嚕叫,除了飢餓感之外,也開始有點緊張,我會被帶去哪呢?真的不知道。

電梯門一開,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桌子,像西式自助餐那種排法,桌上是高級飯店常見的自助早餐,麵包、咖啡和茶,旁邊就是露天陽台,以及一間全玻璃隔間的會議室,會議室另一邊的落地玻璃,有無懈可擊的風景:愛丁堡城堡十分逼近的矗立在眼前,城市的屋頂連綿成精彩壯觀的天際線,好看極了。裡頭的人清一色是英國人,大致分為兩種人,中年左右的專業電影或多媒體工作者;以及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大概是身為亞洲人的關係,從外表上,我看起來最年輕,不過心裡卻感到一陣心虛。

正式開始前,所有人都端了杯咖啡或茶,站在露天陽台上聊天互相認識。這種社交密集的場合我不是沒碰過,但裡頭全是英國人且一個人都不認識的社交場面,一開始倒是讓我壓力倍增,幸好主辦人之一的Grant Keir先生,親和力十足的跟我閒聊,稍稍讓我放鬆了點。

後來還介紹些人給我認識,其中包括蘇格蘭紀錄片協會的Flore小姐,她是全場除了我之外的非英國人,出生在法國,英文說得很好,長得很漂亮,有Penelope Cruz的味道。她說假如我有任何作品,歡迎跟她聯繫,語畢塞了一張名片到我手上,瞬間覺得自己似乎正在建立一種,隱形又確實存在的連結,我當下想到Dr. Nick告訴我的,去那裡就是認識人的啦!收起名片,同時也收拾了緊張的情緒,準備開始長達一整天的workshop。

我被分在業餘影片工作者的組別,胸前的名牌貼上一顆黃色的星星,我用一種敬畏的心情,望著其他貼著紅色星星名牌的人們,他們是職業級的,我可要睜大眼睛好好學著。上午的時間,我們大致討論科技對於人們生活的變化,坐在我旁邊的Simon,在愛丁堡當地指標性的藝術電影院Filmhouse工作,能夠免費看所有的電影,我們交換了許多想法,關於科技對於日常生活的衝擊。午餐時間,原本以為得自個去外頭解決,沒想到會議室門簾拉開,琳瑯滿目的高級自助午餐又擺在眼前:有比薩、春捲、三明治、串燒等等,後來下午茶時間,還有巧克力泡芙與奶茶,我簡直有種受寵若驚、倍受禮遇的感覺。

我可是一毛錢都沒給。



下午時間,3人一組,透過一種用便利貼來思考的技巧,讓小組發想出富有創意的影片點子。譬如在便利貼上寫下欲拍攝的地點,寫越多越好;欲拍攝的主題;欲拍攝的風格,如此三種分類再隨機組合,產生一個故事。


我一開始抽到圖書館戴上能隱形的戒指愛情喜劇Rom Coms)。

也許是平常愛看電影和愛閱讀寫東西的關係,看到這三個關鍵字,很自然就有一幅畫面浮上腦海,當下很迅速的把一個概念表達給組員,他們似乎都很喜歡,也因此讓我對故事能夠超越不同語言文化的力量,更有信心。我們總共創造了7個故事,最後兩個英國男生一致認同,選擇我講的這個圖書館愛情奇幻故事,取名為【InvisiBoy】,在諧音與意義上玩弄了一番,並馬上pitch給其他在場所有人聽。一開始講解整個概念,我有種像是在第四台賣中藥的感覺,總覺得有點虛幻,不過看到台下反應不錯,還會被我逗笑,也漸漸相信自己可以,發表完後,幾乎都是正面回應,也讓我們3人開心互相擊掌。這種創意發想過程真的非常有用,透過brainstorming 和關鍵字隨機重組的方法,確實創造了很多,平常自己獨自開發不出的點子。


結束一整天的workshop之後,回想起來,確實是個令人無法輕鬆的場合,剛開始甚至還有想逃避的念頭,但心裡總提醒自己,躲回舒適圈是非常懦弱且沒有幫助的行為,事實證明,非母語背景讓我一開始總是提心吊膽,唯有勇敢面對且放鬆心情,常會在最後有種,原來沒這麼恐怖嘛的釋懷。確實沒有那麼恐怖,一整天下來,沒花半毛錢的我,吃得肚子飽飽之外,學了很多,認識了很多人,也增加了自己的信心。

剩下唯一的問題大概就是,又要開始煩惱該寫些什麼心得報告給Dr.Nick了。

Tuesday, July 19, 2011

《猜火車》── 青春次世代的矛盾與掙扎

《猜火車》以蘇格蘭愛丁堡為背景,以當地年輕人的生活為軸,價值觀的選擇,貫穿為全片的骨幹。片頭旁白告訴我們:想過哪種人生,取決於「選」和「不選」。只是恰好那些年輕人選擇的是海洛因,而不是大部分人奉行的正常生活。這正好抓住了青年世代對未來的失落與徬徨,吸毒只是一個手段,如主角Renton(伊旺麥奎格飾)說的,「假如維他命C違法,我們就會吸維他命C」,這是與世俗社會的消極對抗--因為不准吸毒,所以偏要吸。

Renton用藥物麻痺自己、掙脫社會框架,以一種連自己也不是非常明白的方式來反叛,與80年代復興的Mod青年次文化,基本上是同樣的精神:與勞工階級父母之間的代溝,造成生活壓抑,演變成追求自我的生活解放。嗑藥、濫交、流連舞廳,注重音樂與個人風格的打扮等,都是找到自我認同的方式,但矛盾的也是,看似率性而為,實則更多人迷失其中。

素以豐富文藝氣息聞名的愛丁堡,在《猜火車》中,暴露出的貧窮與青少年問題,讓美麗的城市也因此顯得醜陋起來。如同許多英國人說的,愛丁堡是個外人會喜歡,當地人會厭倦的地方,因為美好表象之下的人際疏離,以及空虛,會逐漸侵蝕人的生活與意志。而蘇格蘭人對身分認同的複雜情緒,淵源於對英格蘭人的矛盾歷史因素,是一種恨意中帶著依賴的關係。

影片中細膩刻劃的各種吸毒過程,從煙吸、燙吸、鼻嗅,口服、再到注射,讓人有種看吸毒紀錄片的錯覺。寫實的鏡頭外,導演Danny Boyle受到Francis Bacon畫作的影響,同時以超現實、迷幻的手法,呈現服用毒品後的恍惚狀態。當初也礙於拍片預算不足,很多鏡頭都在一個take搞定,使得畫面整體較為粗糙,不過也意外讓介於虛實之間的影像,成為獨樹一幟的風格。值得一提的經典畫面,大概就是那個蘇格蘭最骯髒的廁所了,當Renton全身鑽入馬桶中,找尋兩顆藥丸,至今仍成為《猜火車》影迷最難忘的一幕。

此片在1996年上映後,馬上造成英國電影界的轟動,除了爭議性十足的吸毒題材外,導演Danny Boyle創新的電影語言,功不可沒,《猜火車》無論在敘事節奏、旁白的使用、配樂的選擇、影像風格上,都顯得大膽前衛,特別是相比之前一向保守、強調寫實的英國電影,《猜火車》內容與形式上的叛逆,大量超寫實的鏡頭,都顯得令人耳目一新,也因此,1999年《猜火車》就被英國電影學會,選入百大英國電影的第十名。再加上Danny Boyle精準捕捉當代青年次文化的精神,不作任何批判的視角,也引起全世界青年的共鳴,自此成為cult film中的經典。即使至今,《猜火車》依然影響著無數正在面對成長課題,或正在反叛階段的青年世代,而那些剛經歷過的,也紛紛將其視為青春過後的一個美好眷戀。

(全文刊載於五月號cue電影生活誌)


Tuesday, June 07, 2011

電影裡的炸魚薯條


Fish and Chips

講到英國食物,總是會被一再提起的,就是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了,畢竟所有英國食物中,也只有它值得一提而已。炸魚薯條店在英國隨處可見,一如在台灣買雞排一樣方便,那油膩的身影,時常出現在電影裡面。

好比1987年的《願在你身邊》(Wish You Were Here),在濱海小餐車上賣炸魚薯條的少女艾蜜莉,對帥哥顧客一見傾心,花心怒放地把兩包炸魚薯條交給帥哥後,才發現帥哥是買來跟女友一起吃的,這段還沒開始就結束的愛情,只維持了炸好兩份魚和薯條的時間。

除了愛情的催化劑,在1988年的《笨賊一籮筐》(A Fish Called Wanda)中,炸魚薯條也可以是逼供人質的刑具,搶匪吃著薯條,問著人質「是哪位哲學家發明超人主義的?」這類問題,回答不出「尼采」的人質,因此被塞了根薯條在鼻孔裡,第二根還加了番茄醬。

1991年的《追夢者》(The Commitments)中,一群靈魂樂手,乘著幹來的炸魚薯條攤販車,準備追著夢想而去──也就是組成一支世界上最好的樂團。不過一群人聚在一起,並非得如此陽光熱血;2006年的《這就是英格蘭》(This is England),一群光頭族(Skinhead)就愛坐在炸魚薯條店,打屁聊天無所事事。

由此可見,炸魚薯條之於英國,不只是食物,更是日常生活的象徵,也可能是因為,實在不怎麼美味,才有了這麼多額外的功能吧!

【全文刊載於5月份cue電影生活誌】


Friday, May 20, 2011

英倫電影A to Z

雖然五月漸入尾聲,還是想私心宣傳一下,畢竟很開心看到一本雜誌從出刊到現在,越做越好。讓我們有更多理由相信,無論大環境如何惡劣,有優質的內容,視聽大眾還是會買單的。

很幸運,從cue電影生活誌甫創刊,就有幸參與供稿,五月份主題英倫電影,可以說是最好的一期,無論在平面排版設計上、編輯企劃的完整性、內容豐富程度,都已經達到堪稱優質的水準。執行主編Sharon的操刀,真的讓我越來越期待cue的未來發展。巧的是,Sharon當初竟是我在PPAPER認識的編輯,(雖說認識,長年在國外的我,至今還沒真正和她碰面就是),沒想到在cue又遇到了,世界真的很小。

總而言之,小弟在這期也貢獻了三篇稿子,分別是英倫設計(Design)、炸魚薯條(Fish&Chips)和我最愛的英倫電影之一:猜火車(Transpotting)。希望喜歡電影的朋友可以用實際行動支持優質刊物。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12月雜記

寫完了4000字報告,繳交前又被Dr.Nick找去懇談,去之前就知道不會有好事,果然,又得在一月中前搞出一部4分鐘的短片!上個星期繳了報告,卻絲毫沒有鬆口氣的感覺。幸好及時收到了台灣寄來的,12月號ppaper Business和cue.電影生活誌,讓我稍稍在中文閱讀中得到些安慰。

12月我很少上網,家裡的網路11月底掛了,預約重新安裝,工程師最早能來的時間是1月6日,看到日期我當場傻了兩秒,當下突然很懷念台灣,很想寫信給中華電信總裁,力勸來英國拓展業績,假如把兩國網路安裝服務用蘋果日報的比較表來說明,效率那欄台灣肯定是,勝!

沒了網路至少還能讀書,從圖書館借了10幾本書,包括唯一一本中文書,簡體的,書名為与中国当代导演对话】,北京電影學院出品,為演講稿節錄,裡頭盡是些大腕,如馮小剛、姜文、賈樟柯、吳宇森、蘇菲瑪索和劉若英。前面四個肯定是大腕導演,但蘇菲瑪索和劉若英就匪夷所思,我懷疑院長張會軍動了私心,為美女作嫁,他還特地寫了篇【苏菲·玛索印象】,內文不但煽情且肉麻,讓我很難不懷疑,會軍院長沒愛上這法國美女。

其實換作是我接待她,也很難不這麼心花怒放吧!

總之,大雪紛飛的12月,沒有網路的12月,有書堆作陪,以及接續而來,與朋友們輪流作東的數個耶誕大餐,不嘗為度過寒冬的方式之一。

最後,雖是冷飯熱炒,有些人可能還沒吃過。關於我第一部短片【媽!我愛你】的個人解析,同步刊登在cue.電影生活誌12月號的影動專欄,以及痞客邦電影圈,還有一個星期可以買得到cue.,在全家或誠品都有的樣子,煩請支持了,12月號的台灣電影專題回顧,實在是很好看阿!一解我的思鄉之情。

祝各位耶誕快樂!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愛丁堡的咖啡館


【本文刊載於9月份cue.電影生活誌】 Elephant House Cafe


愛丁堡是一個屬於藝術的城市,更是屬於作家的城市,從寫出《福爾摩斯》的柯南道爾,到寫出《哈利波特》而紅遍全球的的J.K.羅琳,都曾在這裡生活過。城市裡一個不經意的角落,很可能就是某個知名文學作品誕生的地方,特別是咖啡館,作家們總愛在裡頭寫作,也因此愛丁堡的咖啡館,早已和文學分不開了。

好比這家總是客滿的咖啡館Elephant House,座落在城市的中心,除了地理位置絕佳,高朋滿座的原因在於,這是《哈利波特》的誕生地。

當時剛離婚的單親媽媽J.K.羅琳,為了節省家裡的暖氣費,來到了這家咖啡館,點了杯咖啡,哄睡了嬰兒車裡的女兒,便開始寫作,從早寫到晚,據信她的第一本小說《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大部分章節,都是在此完成的。當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出現後,全球書迷和影迷們造訪愛丁堡時,幾乎不會錯過在Elephant House喝杯咖啡的機會,坐在當初J.K.羅琳坐過的位子,看看自己是否也能得到魔法靈感的召喚。

因為老闆對非洲和印度大象的熱愛,在1995年開了Elephant House,店如其名,整間咖啡館內,擺滿了各種大象造型的裝飾品,牆壁也掛上數幅大象畫作,甚至連蘇格蘭脆餅(Shortbread)都是大象造型。店內的大片玻璃窗,讓人能直接看到愛丁堡城堡,因此也有人說,J.K.羅琳筆下的霍格華茲(Hogwarts)魔法學校,靈感極有可能源自於高聳的城堡。

除了各式咖啡和熱茶,也提供些許紅酒或啤酒等酒精飲品,其中最特別的,也最受歡迎的,是熱巧克力加各種烈酒,如Chocolate Devil裡頭有香料蘭姆酒和一種咖啡酒Tia Maria,口感濃醇。假如喝東西不過癮,也吃得到道地的蘇格蘭傳統菜餚,如肉餡羊肚(Haggis)加上碎蘿蔔和馬鈴薯泥(Neeps & Tatties)。

除了暑期被觀光客佔領的日子,大部份時間會看見許多客人坐在桌邊以筆電、用手書寫文章,有些是學生,有些可是真的作家。就連Elephant House的店員,幾乎每位都是文藝愛好者,有出版過幾本書的業餘小說家,也有辦過小型展覽的畫家,甚至還有短片導演和電影編劇。大家都是因為喜歡店裡的氛圍,或是J.K.羅琳的傳說而駐足此地。可能這家咖啡店本身,就有一種想讓人創作的魔力,大家一坐下來就開始寫寫畫畫,而拍完照的我,坐到窗邊的位子,喝了口咖啡,竟也不自覺的打開電腦,敲打了鍵盤起來。


象屋咖啡館Elephant House Café

21 George IV Bridge Edinburgh EH1 1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