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各種關於電影的座談之外,每天傍晚都有「Networking Drinks」的活動,顧名思義,就是在活動總部Traverse Theatre的酒吧中,安排電影工作者一起喝杯酒,互相交流認識(在英國酒吧喝酒是最正常的社交方式,好比在台灣去KTV唱歌一樣正常)。還有一晚是特別安排的「Ceilidh之夜」,也就是蘇格蘭傳統舞蹈Ceilidh,一般男生得穿蘇格蘭裙(kilt)參與,而晚會也提供蘇格蘭傳統食物羊雜碎(Haggis),以及蘇格蘭威士忌供品嘗,也因此,電影節不時也流露著濃濃的蘇格蘭風情。
Wednesday, October 31, 2012
愛丁堡電影節隨筆
除了各種關於電影的座談之外,每天傍晚都有「Networking Drinks」的活動,顧名思義,就是在活動總部Traverse Theatre的酒吧中,安排電影工作者一起喝杯酒,互相交流認識(在英國酒吧喝酒是最正常的社交方式,好比在台灣去KTV唱歌一樣正常)。還有一晚是特別安排的「Ceilidh之夜」,也就是蘇格蘭傳統舞蹈Ceilidh,一般男生得穿蘇格蘭裙(kilt)參與,而晚會也提供蘇格蘭傳統食物羊雜碎(Haggis),以及蘇格蘭威士忌供品嘗,也因此,電影節不時也流露著濃濃的蘇格蘭風情。
Monday, April 02, 2012
挑戰英國紀錄片新秀之路
Tuesday, March 20, 2012
英倫電影與設計
Friday, March 16, 2012
下一部作品《TAKEAWAY》
很期待接下來這部短片的開拍與後製,昨天訪談完主角Jerry,兩人喝掉了一些威士忌和一瓶紅酒,走回家的路上,滿心愉悅。
可能是酒精的微醺,也可能是對於這份工作的熱愛!
Wednesday, February 29, 2012
我入選了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1
我的電影人一日遊



Tuesday, July 19, 2011
《猜火車》── 青春次世代的矛盾與掙扎

《猜火車》以蘇格蘭愛丁堡為背景,以當地年輕人的生活為軸,價值觀的選擇,貫穿為全片的骨幹。片頭旁白告訴我們:想過哪種人生,取決於「選」和「不選」。只是恰好那些年輕人選擇的是海洛因,而不是大部分人奉行的正常生活。這正好抓住了青年世代對未來的失落與徬徨,吸毒只是一個手段,如主角Renton(伊旺麥奎格飾)說的,「假如維他命C違法,我們就會吸維他命C」,這是與世俗社會的消極對抗--因為不准吸毒,所以偏要吸。
當Renton用藥物麻痺自己、掙脫社會框架,以一種連自己也不是非常明白的方式來反叛,與80年代復興的Mod青年次文化,基本上是同樣的精神:與勞工階級父母之間的代溝,造成生活壓抑,演變成追求自我的生活解放。嗑藥、濫交、流連舞廳,注重音樂與個人風格的打扮等,都是找到自我認同的方式,但矛盾的也是,看似率性而為,實則更多人迷失其中。
素以豐富文藝氣息聞名的愛丁堡,在《猜火車》中,暴露出的貧窮與青少年問題,讓美麗的城市也因此顯得醜陋起來。如同許多英國人說的,愛丁堡是個外人會喜歡,當地人會厭倦的地方,因為美好表象之下的人際疏離,以及空虛,會逐漸侵蝕人的生活與意志。而蘇格蘭人對身分認同的複雜情緒,淵源於對英格蘭人的矛盾歷史因素,是一種恨意中帶著依賴的關係。
影片中細膩刻劃的各種吸毒過程,從煙吸、燙吸、鼻嗅,口服、再到注射,讓人有種看吸毒紀錄片的錯覺。寫實的鏡頭外,導演Danny Boyle受到Francis Bacon畫作的影響,同時以超現實、迷幻的手法,呈現服用毒品後的恍惚狀態。當初也礙於拍片預算不足,很多鏡頭都在一個take搞定,使得畫面整體較為粗糙,不過也意外讓介於虛實之間的影像,成為獨樹一幟的風格。值得一提的經典畫面,大概就是那個蘇格蘭最骯髒的廁所了,當Renton全身鑽入馬桶中,找尋兩顆藥丸,至今仍成為《猜火車》影迷最難忘的一幕。
此片在1996年上映後,馬上造成英國電影界的轟動,除了爭議性十足的吸毒題材外,導演Danny Boyle創新的電影語言,功不可沒,《猜火車》無論在敘事節奏、旁白的使用、配樂的選擇、影像風格上,都顯得大膽前衛,特別是相比之前一向保守、強調寫實的英國電影,《猜火車》內容與形式上的叛逆,大量超寫實的鏡頭,都顯得令人耳目一新,也因此,1999年《猜火車》就被英國電影學會,選入百大英國電影的第十名。再加上Danny Boyle精準捕捉當代青年次文化的精神,不作任何批判的視角,也引起全世界青年的共鳴,自此成為cult film中的經典。即使至今,《猜火車》依然影響著無數正在面對成長課題,或正在反叛階段的青年世代,而那些剛經歷過的,也紛紛將其視為青春過後的一個美好眷戀。
Tuesday, June 07, 2011
電影裡的炸魚薯條
講到英國食物,總是會被一再提起的,就是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了,畢竟所有英國食物中,也只有它值得一提而已。炸魚薯條店在英國隨處可見,一如在台灣買雞排一樣方便,那油膩的身影,時常出現在電影裡面。
好比1987年的《願在你身邊》(Wish You Were Here),在濱海小餐車上賣炸魚薯條的少女艾蜜莉,對帥哥顧客一見傾心,花心怒放地把兩包炸魚薯條交給帥哥後,才發現帥哥是買來跟女友一起吃的,這段還沒開始就結束的愛情,只維持了炸好兩份魚和薯條的時間。
除了愛情的催化劑,在1988年的《笨賊一籮筐》(A Fish Called Wanda)中,炸魚薯條也可以是逼供人質的刑具,搶匪吃著薯條,問著人質「是哪位哲學家發明超人主義的?」這類問題,回答不出「尼采」的人質,因此被塞了根薯條在鼻孔裡,第二根還加了番茄醬。
1991年的《追夢者》(The Commitments)中,一群靈魂樂手,乘著幹來的炸魚薯條攤販車,準備追著夢想而去──也就是組成一支世界上最好的樂團。不過一群人聚在一起,並非得如此陽光熱血;2006年的《這就是英格蘭》(This is England),一群光頭族(Skinhead)就愛坐在炸魚薯條店,打屁聊天無所事事。
由此可見,炸魚薯條之於英國,不只是食物,更是日常生活的象徵,也可能是因為,實在不怎麼美味,才有了這麼多額外的功能吧!
【全文刊載於5月份cue電影生活誌】
Friday, May 20, 2011
英倫電影A to Z

很幸運,從cue電影生活誌甫創刊,就有幸參與供稿,五月份主題英倫電影,可以說是最好的一期,無論在平面排版設計上、編輯企劃的完整性、內容豐富程度,都已經達到堪稱優質的水準。執行主編Sharon的操刀,真的讓我越來越期待cue的未來發展。巧的是,Sharon當初竟是我在PPAPER認識的編輯,(雖說認識,長年在國外的我,至今還沒真正和她碰面就是),沒想到在cue又遇到了,世界真的很小。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12月雜記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愛丁堡的咖啡館

【本文刊載於9月份cue.電影生活誌】 Elephant House Cafe
愛丁堡是一個屬於藝術的城市,更是屬於作家的城市,從寫出《福爾摩斯》的柯南道爾,到寫出《哈利波特》而紅遍全球的的J.K.羅琳,都曾在這裡生活過。城市裡一個不經意的角落,很可能就是某個知名文學作品誕生的地方,特別是咖啡館,作家們總愛在裡頭寫作,也因此愛丁堡的咖啡館,早已和文學分不開了。
好比這家總是客滿的咖啡館Elephant House,座落在城市的中心,除了地理位置絕佳,高朋滿座的原因在於,這是《哈利波特》的誕生地。
當時剛離婚的單親媽媽J.K.羅琳,為了節省家裡的暖氣費,來到了這家咖啡館,點了杯咖啡,哄睡了嬰兒車裡的女兒,便開始寫作,從早寫到晚,據信她的第一本小說《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大部分章節,都是在此完成的。當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出現後,全球書迷和影迷們造訪愛丁堡時,幾乎不會錯過在Elephant House喝杯咖啡的機會,坐在當初J.K.羅琳坐過的位子,看看自己是否也能得到魔法靈感的召喚。
因為老闆對非洲和印度大象的熱愛,在1995年開了Elephant House,店如其名,整間咖啡館內,擺滿了各種大象造型的裝飾品,牆壁也掛上數幅大象畫作,甚至連蘇格蘭脆餅(Shortbread)都是大象造型。店內的大片玻璃窗,讓人能直接看到愛丁堡城堡,因此也有人說,J.K.羅琳筆下的霍格華茲(Hogwarts)魔法學校,靈感極有可能源自於高聳的城堡。
除了各式咖啡和熱茶,也提供些許紅酒或啤酒等酒精飲品,其中最特別的,也最受歡迎的,是熱巧克力加各種烈酒,如Chocolate Devil裡頭有香料蘭姆酒和一種咖啡酒Tia Maria,口感濃醇。假如喝東西不過癮,也吃得到道地的蘇格蘭傳統菜餚,如肉餡羊肚(Haggis)加上碎蘿蔔和馬鈴薯泥(Neeps & Tatties)。
除了暑期被觀光客佔領的日子,大部份時間會看見許多客人坐在桌邊以筆電、用手書寫文章,有些是學生,有些可是真的作家。就連Elephant House的店員,幾乎每位都是文藝愛好者,有出版過幾本書的業餘小說家,也有辦過小型展覽的畫家,甚至還有短片導演和電影編劇。大家都是因為喜歡店裡的氛圍,或是J.K.羅琳的傳說而駐足此地。可能這家咖啡店本身,就有一種想讓人創作的魔力,大家一坐下來就開始寫寫畫畫,而拍完照的我,坐到窗邊的位子,喝了口咖啡,竟也不自覺的打開電腦,敲打了鍵盤起來。
象屋咖啡館Elephant House Café
21 George IV Bridge Edinburgh EH1 1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