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ppaper.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ppaper.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12月雜記

寫完了4000字報告,繳交前又被Dr.Nick找去懇談,去之前就知道不會有好事,果然,又得在一月中前搞出一部4分鐘的短片!上個星期繳了報告,卻絲毫沒有鬆口氣的感覺。幸好及時收到了台灣寄來的,12月號ppaper Business和cue.電影生活誌,讓我稍稍在中文閱讀中得到些安慰。

12月我很少上網,家裡的網路11月底掛了,預約重新安裝,工程師最早能來的時間是1月6日,看到日期我當場傻了兩秒,當下突然很懷念台灣,很想寫信給中華電信總裁,力勸來英國拓展業績,假如把兩國網路安裝服務用蘋果日報的比較表來說明,效率那欄台灣肯定是,勝!

沒了網路至少還能讀書,從圖書館借了10幾本書,包括唯一一本中文書,簡體的,書名為与中国当代导演对话】,北京電影學院出品,為演講稿節錄,裡頭盡是些大腕,如馮小剛、姜文、賈樟柯、吳宇森、蘇菲瑪索和劉若英。前面四個肯定是大腕導演,但蘇菲瑪索和劉若英就匪夷所思,我懷疑院長張會軍動了私心,為美女作嫁,他還特地寫了篇【苏菲·玛索印象】,內文不但煽情且肉麻,讓我很難不懷疑,會軍院長沒愛上這法國美女。

其實換作是我接待她,也很難不這麼心花怒放吧!

總之,大雪紛飛的12月,沒有網路的12月,有書堆作陪,以及接續而來,與朋友們輪流作東的數個耶誕大餐,不嘗為度過寒冬的方式之一。

最後,雖是冷飯熱炒,有些人可能還沒吃過。關於我第一部短片【媽!我愛你】的個人解析,同步刊登在cue.電影生活誌12月號的影動專欄,以及痞客邦電影圈,還有一個星期可以買得到cue.,在全家或誠品都有的樣子,煩請支持了,12月號的台灣電影專題回顧,實在是很好看阿!一解我的思鄉之情。

祝各位耶誕快樂!






Monday, September 13, 2010

從現在開始吧

不知道現在廣告還來不來得及,也許有人已經看過了,也許有人還沒有聽過,九月號的《cue.電影生活誌》,我寫了一篇專欄,關於愛丁堡的咖啡館和《哈利波特》,相信來過愛丁堡或在這裡讀書的人,都聽過甚至去過那間,叫做Elephant House的咖啡館。詳細內容,就麻煩你去誠品或全家便利商店購買了。

其實越多人買,我的稿費並不會隨之增加,之所以有事沒事廣告的原因,是希望好的刊物,能得到多點關注,台灣好的電影也越來越多,有更多管道去介紹、去討論,一定是件好事。強盛的國家,出產的電影一定不會太差。

今天剛好有一個交大碩士班的馬來西亞朋友問我,因為她一個做電視節目企劃的朋友,覺得台灣介紹電影的電視節目,實在很沒特色,只是淪為電影預告和花絮而已,希望我提供些意見,看有什麼刺激觀眾看了會想多進場看片的節目點子。

老實說,我也曾想過這個問題,台灣不只是電影介紹節目不夠好,而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都不夠好,很多人因此只看Discovery或旅遊生活頻道,除了幾個談話性節目,還算有吸引力、能行銷到大陸去外,大部分都是吸引力不夠的。但畢竟我不是什麼大咖,也正在學習中,說要給意見其實心是很虛的。

不過這確實是很有趣,也是值得切入探討的點。等明天跟教授開完會,我再抽空針對這主題,獻上一點綿薄的個人看法吧!

於是回到紙本刊物上來看,《cue.電影生活誌》的出現,也讓我覺得格外珍惜,一如設計創意為主的《ppaper》 ,能為這些優良刊物效力,真的不是為了錢而已,是為了支持值得支持的美好理想,以及覺得自己能為這個社會做些甚麼的使命感,而做的小小努力。

如這期的主題:開學了。不管你還有沒有在上學,這個季節多少都會讓人有種,摩拳擦掌,好好開始完成一件事情的熱血能量,所以那就開始吧!

不管你的目標是什麼,從現在開始,一切都還來得及。




Wednesday, August 25, 2010

我讀MONOCLE雜誌

有句話說,「冥冥中自有定數」。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跳脫自身觀點來解讀,把冥冥之中的冥冥兩個字,換成個性或是習慣,既合理、也符合科學佐證,更有種人定勝天的樂觀在裡頭。

譬如拿讀雜誌這件事來說。

為了增加英文的寫作與閱讀技巧,聽從許多前人的建議,開始讀起《
經濟學人》,因為是英國雜誌,文章結構以及英文書寫上都十分英式,況且這本雜誌素以文章漂亮、內容紮實聞名,即使極右派的色彩鮮明,作為吸收經濟強權觀點的素材實在很適合。當然讀了硬梆梆的經濟、政治文章,當然就想鬆弛的讀些設計、美學生活的雜誌,《Wallpaper》自然就成了首選:精美的圖片、嶄新的概念。

正當我以為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雜誌能夠取代以上兩本時,我一直很敬重的
朱平先生,介紹了這麼一本結合以上兩本雜誌特質,同時更關注全球議題的雜誌:
《MONOCLE》

MONOCLE直接翻譯叫做單片眼鏡,用聯想法就可以得到一個畫面,一個英國貴族帶著單片眼鏡看著天下時事。MONOCLE不像business week或Time magazine,都談些非常主流的全球觀點,當然,熱門的議題會談,但更多的像是談黎巴嫩的傭人雇用現象、賴比瑞亞的傳統媒體變革,或是用稍帶幽默的看法來為各國領袖的穿著打扮作評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編輯大談北韓領袖金正日的招牌穿著;甚至,偶爾隨刊會附贈詳細的城市深度調查。讀MONOCLE,不像在讀雜誌,而是讀一本富有知識性和美學品味的書。

這是《Wallpaper》的創辦人
Tyler Brûlé重出江湖後,隨手一揮,送給關心國際議題、經濟觀點,同時也不遺忘美學設計和生活品味的那群,堪稱是全世界最挑剔菁英人士的一個大禮。
這本雜誌似乎被許多書店(包括誠品)歸類為設計雜誌,但翻開內頁會發現,完全沒有一般設計雜誌的眼花撩亂,相反的是用極簡的排版談論著這五大類話題:事件(affairs)、商務(business)、文化(culture)、設計(design)、編輯精選(edits)。

一本雜誌可以跟書一樣厚,
這絕對是當今最厲害的一本雜誌。

也許550元一本雜誌稍嫌昂貴了些,不過假如想像成用550元換一整個世界,這算盤可真是划算多了;在英國的我運氣很好,MONOCLE在當地的售價只要5英磅,折合台幣約250元,少於台灣售價的一半,也因此我每期都會買。2008年剛來英國時,有幸去了倫敦一趟,便順道參訪了MONOCLE的專賣店,以下一篇短文是我寫的報導,刊載於第二期ppaper business》雜誌上。記得當時還和店員小姐聊了一陣子,抱怨愛丁堡沒有MONOCLE SHOP,該位帶著濃濃倫敦腔的小姐,還笑笑跟我說會向上面反映,一年過去了,始終沒有實現,不過聽說東京和香港都已經有分店了,看來身為日本迷的創辦人Tyler Brûlé(他是我的偶像,也是role model),還是非常重視亞洲市場的。

You are what you read

正如同文章開頭我提到的,冥冥中自有定數,你選擇了你想吸收的,那被你選擇的東西就成為了牽引你到下一個高點的不知名力量了。


【MONOCLE SHOP-讓全球雜誌迷朝聖之所在】

講到Monocle,第一個出現在腦海的,也許是一本跟書一般厚重,且比很多書還貴的雜誌。不過這本讓全球頂尖菁英趨之若鶩的雜誌,魅力絕不僅止於雜誌本身,更關鍵的是,它創造了一種吸引人的氛圍,或者說,一種類似於時尚品牌的概念。假如你有幸走入Monocle位於倫敦的第一家實體專賣店,即使空間不大,卻紮實的展示了從創刊號至今的每期雜誌,以及與許多世界知名品牌,如川久保玲、Porter義大利經典皮件Valextra等合作推出的包包、香水、圍巾等配件。對於Monocle迷來說,驚喜不止於此,還有美麗優雅的店員用對待傳家之寶的態度,用鑲有金邊Monocle商標的包裝紙,小心翼翼包裹好你購買的雜誌,讓你不覺得自己只是在買一本雜誌,而是買一種饒富品味的生活態度。所以倫敦的Monocle Shop不只是供Monocle迷補齊所有刊數的地方,同時也是示範Monocle精神的具體所在。


Friday, February 05, 2010

做對的事,支持做對的事的ppaper




聽到胡至宜小姐(雖然她結婚了,但我認為尊稱小姐會比胡女士或包太太更有敬意。)在Facebook上語重心長的發言,關於全球雜誌業的不景氣,關於ppaper三本系列雜誌的難關,再對照著狗仔八卦文化全面席捲台灣,我人在國外,心卻一直繫著台灣,從遠處觀察故鄉,似乎較能參透些,想法也能客觀點。

身為ppaper外稿編輯一年多了,零零散散寫些文章,為的完全不是報酬,而是聽起來很噁心的
理想。即使常常在截稿前與一些自身的瑣事衝突,我仍會定下心,先把稿子完成再做其他。每每家人聽到我寫這些小小文章的報酬數字時,往往好氣又好笑的認為我傻,但老實說,即使不計酬我還是會繼續寫,當然,假如我還被需要的話。(主編請不要看到這裡,就決定下個月不匯款了,謝謝,您知道這是假設語氣,不是請求。)為什麼那麼傻呢?假如你真的覺得我傻而這麼問的話。

因為我覺得我在做對的事情,我知道ppaper也一直在做對的事情,賺錢只是其次。究竟是什麼對的事情這麼神秘?這麼重要?這麼讓人不計代價呢?說穿了,就是很多人說出來都會不免心虛的四個字--熱情、理想。

『什麼理想呢?生存都很勉強了,談什麼理想,文化設計有什麼用?又不能賺錢,科技業才是台灣之本阿!吃飽了才能談那些風花雪月嘛!不切實際整天做夢的一群人。』老一輩的,一些科技大老,循循善誘年輕人,別誤入歧途阿!不要只開咖啡店阿!要做大事阿!選理工科阿!男生就該當工程師當科技新貴阿!醫生阿!律師阿!選總統阿!

老實說,以上的說法我都同意,但那只代表一部分人的路徑,而不該是全部。數理邏輯很強的人不管男女,就該去念理工科,有藝術天分的,就別去,即使旁人押著你,也別去,去了是整個社會的損失,不只是科技業又多出了一個心不甘情不願還沒什麼貢獻的爆肝新進人員而已。賺得錢多,社會觀感好的職業,不代表對世界的貢獻會比較多,頂多只是你替老闆賺比較多,與所謂促進世界美好的『價值』,邏輯上並沒有正相關。請有點知識想法的人,不要扭曲或賣力宣傳這個似是而非的價值觀。你敢說,一個不支薪的志工,對世界的幫助會少於年薪百萬的科技新貴嗎?而且,什麼叫做大事,什麼叫做小事,沒有絕對,也因此,我不覺得開個跨國企業就叫做所謂的大事。

只要是對的事就該叫做大事。

ppaper就像是一個正做著大事的團體,與營利扯上邊,就不免世俗銅臭了起來,但太多人談事情總撇不開錢,都看不見除了業績與銷量背後的言外之意,也就是創辦理念與訴求。假如真的只要賺錢,灑狗血裝俗然後大眾化,其實不難,我的意思是,假如什麼都不管,獲利至上的話,懂得操作的人也許很快就能達到賺錢的目的,但也會很快被淘汰。

缺乏正面意義的行為充其量叫做
手段,反之才能稱為作為

ppaper究竟有什麼作為呢?抑或是僅把設計、精緻生活當作賣點,做為賺錢的手段而已呢?我不知道別人怎麼解讀,至少我以為的ppaper,是把世界上發生關於設計文化的事,同步介紹給台灣,很本質的去探討,從很國際觀的角度來傳達訊息,並很自找麻煩的,想把複雜的事說得簡單,讓非設計核心的讀者也能了解與感受,希望美的概念融入生活、潛入大眾的思維裡,這些事情之前沒人在做,現在做的,好像也只是順應潮流,或是一般商業雜誌的插花與蜻蜓點水而已。也許你會說,看得懂英文的人,這些資訊根本沒什麼了不起,國外各大網站,甚至部落格都找得到,又免費,花錢買雜誌已經落伍了。

你說得對,也不對。雖然英文很好的人在台灣遍地都是,但不好的更多,況且這些資訊是經過整個團隊的精挑細選,加上很辛苦的萃取精華,篇篇珍貴字字錙銖。即使越來越多專業網站或部落格,漸漸分食掉這塊領域與市場,但一本好雜誌就像一部好電影、一張好專輯,象徵著心血與專業甚至獨特性,不要貪圖方便與免費,就選擇性得忽略這些作品的美好價值。ppaper的使命也許並沒有那麼崇高,但透過一群與眾不同的眼睛們,所看到的世界,將會比你一直以為的還要更驚奇、更有創意以及更客觀些。

至於
理想,說起來也許會被笑,但沒有理想的人生,是否才真的可笑呢?ppaper的理想與我的也許不完全一樣,卻朝著相同的方向。簡單的說,就是讓台灣懂得欣賞美感、擁有美感、懂得用心去過生活(太多人只強調用腦,強調數學好、反應快,卻沒多少人重視用心,這個讓我們與電腦不同的本質),讓美好不只是掛在嘴邊的話或牆上的裝飾品,而是像陳綺貞說的,是生活本來就該有的樣子。

支持ppaper,做對的事,支持那些促進台灣、世界更美好的所有人事物,理想其實不遠,就在身邊,只待你用心發現而已。


Thursday, October 29, 2009

沒見過面的S小姐,再見

昨天收到Ppaper編輯的電子郵件,原本以為是日常合作事項或是交代提醒之類的,但仔細看了內容才發現,原來這位合作近一年的美女編輯S小姐,要離職了。

感嘆的不全是離職這件事,而是某種喪失感,類似習慣被剝奪的那種失落,不張揚但很有把握的,在胸口挖了個洞,再填上無以名狀的落寞。

神奇的是,我們完全沒見過面。

頂多講過一次越洋電話,十幾分鐘,大約是去年的這個時候,當時我差點要被派去倫敦專訪一家米其林一星的中國餐廳,沒記錯的話,S小姐剛接下職位,她的聲音印象中有點低沉,我不會用磁性形容,不過確實是很特別,感覺起來,是個以傻大姐形象為表徵,實則精明能幹的那種女生。

自從那之後,每個月我們固定用電子郵件連絡,我會先把欲寫的題材寄給S小姐,再轉給總編輯也就是包益民先生,審核過的,我就開始撰寫稿子,寫完的稿子再次寄給S小姐,如此形成一種默契或習慣。

後來事實證明,S小姐的確是精明能幹的編輯,即使我可能是非常糟糕的寫手,她仍很有耐心得等待我每次非得拖到截稿日才寄出的稿子。我只要應付她一人,她卻得應付數十個作者,甚至上頭的總編和設計美編等,光用想像的就知道,得忙到多麼的焦頭爛額才能把所有事情搞定。

透過Facebook,我大概能夠知道S小姐和我是類似的人。

去過法國讀書的她,也能說法文,喜歡陳綺貞張懸和Radiohead。光這樣就能確定,即使真的見面我們還是可以當朋友。

透過網路分享S小姐的婚禮照片,似乎有種也親身參與的臨場感,S小姐的老公很帥,而且聽說高貴典雅的婚禮,當天還上電視新聞。人不在台灣的我,也不便多探究下去,只是看著照片替她感到開心。

看著電子郵件,一時還不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過看著其他外稿作者,包括朱平先生的祝福,我相信無論如何能帶著善意離去,回憶都會是甜美的。多虧了網路,也多虧了Ppaper,把兩個素未謀面的人串在一塊,宛如「查令十字路」這本書描寫的故事,只是把跨國信件改成電子郵件,如此而已。無論媒介是實體信件或數位訊息,埋伏在其中的情感,或輕或重或深或淺,都是真實無比的。祝福S小姐,以一首Feist的歌做為道別。

We will meet somewhere down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