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2, 2010

圖書館,閱讀的靈魂所在

西賽羅說過:

To add a library to a house is to give that house a soul.

出國前準備英文考試和申請的那段時間,我最喜歡待在圖書館,當時住在景美附近的關係,每天都到世新大學圖書館報到,從早待到晚,傍晚順便在大學裡打籃球。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圖書館的氛圍,被書包圍的感覺,也是安心的感覺。

其實比起國外的圖書館,除了書的語言不同外,台灣的大學圖書館,一點都不會遜色多少,私立大學資源較少,藏書也是非常可觀,更遑論國立大學,甚至台大。

不過提到城市附屬的公立圖書館,台灣則有很大進步空間。

記得在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借書時,實在很難挑到想要的書,圖書館內到處是跑動嬉戲的孩童,讓整個空間顯得喧鬧,有時想靜靜坐下來讀一本書都不容易,公立圖書館在台灣,比較像是一個社交的活動空間,對於書本身,如藏書量或書籍種類的關注,其實不高。

目前我身在的愛丁堡,市立圖書館有非常完備的借書系統,雖然跟對面一條街之隔的國立蘇格蘭圖書館比起來,藏書量是小巫見大巫,但整體上的規劃,有一種體貼便民的思考在裡頭。在台灣較少會看到長輩閒暇無事往圖書館跑,愛丁堡市立圖書館,一半以上是年紀稍長的讀者,也許是兩國閱讀人口原本就有差異的關係,台灣的閱讀風氣,其實還是不夠普及。

雖然我們很驕傲有誠品,也很驕傲博客來的方便,但感覺起來,買書的人幾乎都是同一群人,讀書的也是。台灣對於閱讀的看法,似乎很理所當然的會把購買書籍,特別是新書,當作前提,但這種思考基本上是被迫性的,因為不買書,你很難讀到書,久而久之,書比較像是一種商業體系下的消費品。因為想讀書的台灣人,應該很少會有想去市立圖書館借書的念頭吧!通常第一個想法就是去書店看或買,當然我非常推崇誠品提供舒適無壓力的閱讀環境,基於提升閱讀風氣來說,市立或縣立圖書館會是更有效的地點。

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誠品,但每個縣市甚至鄉鎮都有公立圖書館。

我雖然不是太清楚,政府對於圖書館的補助預算,到底如何運作的,但這確實是一個長遠培養閱讀環境最基礎的方法,所謂真正的閱讀風氣建立,並非僅止培養年輕人這塊族群而已。就我在歐洲看到的狀況,他們是徹底把閱讀,融入到生活當中,喜歡閱讀的人,不等同於菁英族群。閱讀,只是一種生活習慣,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意味在裡頭。甚至在日本,我在電車裡看到許多通勤族,也是人手一本書,或用手機讀輕小說。唯有把閱讀視為再正常不過的生活習慣,才真正算是一個有閱讀風氣的社會。

在這裡,並非想提出多高明的政策建議,或是哪種社會分析,只是希望透過我看到的,反映給自己的故鄉。其實就像最近準備收掉政大書城的書店經營者李銘輝說的:「台灣的問題主要不在折扣,而是人民不讀書。

因為閱讀市場永遠就那麼大,很少政客真正看見閱讀的力量,能帶給一個國家多麼深遠的正面影響。也許他們會覺得,我們有誠品,就開始感到滿足,但有遠見的看法,不都是從最基礎來開始紮根嗎?最基礎也最貼近生活的,就是那些被忽略的公立圖書館。假如重新規劃,打造成吸引人的舒適閱讀空間,藏書也許不必強調豐富,卻可以有特色以及品質,當小孩能覺得讀書是件快樂的事情,而願意安靜坐下閱讀;當年長者能夠找到各種刊物打發時間,而不只是待在家裡看電視;當年輕人會因為去圖書館跟去誠品或逛街一樣酷,也不會只待在家裡上網。

當以上這幅畫面在每個公立圖書館一一實現後,我們才能真正自稱是一個喜歡閱讀、充滿涵養的社會。因為當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後,去書店買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到時別說人人願意買新書,就連舊書,也會因為閱讀需求增加,而漸漸出現很多很有風格特色的二手書店。

這是歐洲人走過的路,我們不一定要百分之百照著走,但殊途同歸,終究只是在盼求同一件事情,如西賽羅說的,在一間房子裡裝設圖書館,等於給予房子靈魂似的。

那麼將閱讀視為生活的社會,似乎也會是一個有靈魂滋養的社會。




【Ting-Kai的看法】

正好我前一個專題作的是英國新型態圖書館survey。

我在訪問圖書館時,發現不只倫敦Charing Cross圖書館有大量中文圖書,Southampton圖書館也有亞洲語言專區和波蘭語專區,還有一些方便商旅遊客使用的臨時借閱方案,各種軟硬體設計及資源提供,都反映出公共政策,和當地文化的相互關係。

而現在歐洲的圖書館有不同於以往的經營態度。

例如:英國圖書館目前傾向有越來越多書是不能外借的,館方傾向吸引民眾進入,將圖書館當成社交活動空間,而不是藏書閱讀空間,因此藏書越來越少,用圖書館彼此合作來彌補藏書不足,將更多空間釋放給民眾使用。

荷蘭和比利時圖書館則不只是閱讀場所,安特衛普圖書館讓提供青少年可以玩線上遊戲的安全無虞空間;海牙圖書館有樂譜與鋼琴專用區域,還有專門的視聽設備用來玩Wii或PS 3;鹿特丹圖書館的視聽區,可以透過電腦欣賞館方推薦的音樂,從古典管絃到Lady Gaga都有;阿姆斯特丹圖書館則被視為綜合活動中心,不只附設餐廳和展覽空間,甚至還有一個小型廣電節目攝影棚,可以用來辦新書新歌發表會、訪問等公開轉播活動。

這些都是讓我無法抗拒、非得造訪每個城市公共圖書館的原因,多希望我以前在台灣常借書的圖書館,有天也可以有更不同的迷人風情。

2 comments:

蘇群群 said...

很同意你的說法,現在我更喜歡在圖書館裡找書,找到一本被人翻過很多次的好書,這種驚奇我覺得比買一本新書更棒!畢竟圖書館不會花你一毛錢這是最棒的部分,畢竟知識無價啊!

看了歐洲對圖書館的重視,更是期待我們的政府可以重視閱讀的重要性! 把每個偏遠山區、難到達、人數少得的小村莊都有間五臟俱全的小圖書館! 但是軟體上也要改進,還是要有人帶著小朋友讀書。

林佑學 said...

你說得很好。

其實有時候我覺得政府或政客把教育看得太龐大了,從很多小地方著手,從閱讀習慣的培養著手,一旦學童的閱讀興趣被培養起來,後面根本不必逼著,他們自然會往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去閱讀。

不過你說的閱讀資源也是個問題,現在台灣是很奇怪,資源夠的城市,卻因為競爭太激烈,所以沒有時間閱讀,小孩放學就要補習,補這補那;資源不夠的偏遠地方,小孩想閱讀還沒書可讀,甚至因為沒人帶著,還不知道有閱讀這種東西。

實在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